麦冬
(隰草)清心肺火
麦冬(专入心肺)。有类天冬。然麦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麦冬所主。则更在肺而在心。是以书载功能消痰止嗽。(治嗽须分外感内伤。如外感则声盛而浊。先缓后急。日夜无度。痰涎稠粘而喘急。内伤则声怯而槁。先急后缓。或早甚。或暮甚。清痰小气而喘乏。外感则其发必暴。或为寒热。或为气逆。或为鼻塞声重头痛。轻者脉亦相缓。重者脉见弦洪。内伤其发有渐。或素有劳积虚损。日渐以甚。其症或为寒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常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亦微数。重必细数弦紧。)解热除烦。去痿除呕。(痿按经言肺热叶焦。皮毛虚弱急薄以着。则生为足弱不能以行之症。心热火炎下厥。而生胫纵不能任地之症。肝热口苦血干。而成拘挛筋痿之症。脾热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之症。肾热腰脊不举。骨枯髓减。发为骨痿之症。独肺热而叶焦。高源化绝。而诸脏不得仰肺灌溉。故痿独推于肺。而治痿又责重于阳明。)而又载同人参则能复脉生津。(名生脉散。)非合心肺而皆治乎?盖肺朝于百脉。脉属心。心燥则肺失养而脉绝。心清则气即充而脉复。麦冬气禀清肃。能于心中除烦。(肺清则水得生而心不烦。)譬如人当盛暑。则燔灼不宁。若值秋风一至。则炎热顿解。而无燥郁不堪之候矣!(东垣曰。人参甘寒。热而益元气。麦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温。泻丙火而补庚金。益五脏之气也。)至于乳汁不开。用此则能通活。热血妄行。用此则能即止。他如膈上之稠痰。得此则消。心下之支满。得此则除。脾有积热则化。胃有火呕则止。色因血枯即润。嗽久不止即愈。诚保肺之津梁。清心之指南也。但气寒而虚人禁用。肥大者良。去心用。入滋补药酒浸。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畏苦参青葙木耳。

- 麦冬《本草求真》
- 麦冬《本草易读》
- 麦冬《本草分经》
- 麦冬《长沙药解》
- 麦冬《本草分经》
- 麦冬《药笼小品》
- 麦冬《本草分经》
- 麦地茶《茶饮保健》
- 麦冬《本草害利》
- 麦迪霉素与麦白霉素《药理学》
- 麦冬《本草害利》
- 麦《药性切用》
- 麦冬《本草害利》
- 麦《本草撮要》
- 麦冬《外科全生集》
- 麦《本草择要纲目》
- 麦冬《药鉴》
- 麦《本草分经》
- 麦冬地骨茶《茶饮保健》
- 麦《名医别录》
- 麦冬清肺饮《冯氏锦囊秘录》
- 麦《本草从新》
- 麦冬丸方《回生集》
- 麦《本草从新》
- 麦冬夏茶《茶饮保健》
- 麦《证类本草》
- 麦饭石《冯氏锦囊秘录》
- 麦《医学入门》
- 麦饭石《本草择要纲目》
- 麦《医学入门》
- 麦饭石膏论《集验背疽方》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