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
(隰草)引入下部经络血分
牛膝(专入肝肾)。苦酸而平。按据诸书。虽载酒蒸温补肝肾。强健筋骨。凡足痿筋挛。阴痿失溺。久疟下痢。伤中少气。治皆有效。又载生用则能活血。破瘀消肿。治痛通淋。引药下行。(淋属热。至其茎痛不可忍。手按热如火烁。血出鲜红不黯。淋出如砂如石。脐下妨闷。烦燥热渴。六脉沉数有力。淋属虚致。其茎多不见痛。即痛或喜手按。或于溺后才痛。稍久则止。或登厕小便涩痛。大便牵痛。面色痿黄。饮食少思。语言懒怯。六脉虚浮无力。淋属虚实兼致。其茎或见痛极。六脉弦数而按不甚有力。饮食少思而神不见昏倦。溺即滴点不断。而出则无砂石膏血。脉即虚软无力。而血反见鲜润。腹即胀硬不消。而气短结。牛膝虽淋症要药。然亦须审虚实权衡。不可尽以牛膝治也。)然味薄气浓。性沉。炙滑。用于下部经络血分舒气则可。若使肺分气薄遗脱泄泻。则又当知忌戒。不可因其气虚而概用之。(时珍曰。牛膝乃足厥阴少阴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则能补肝肾。生用则能去恶血。二者而已。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阴消失溺久疟伤中少气诸病。非取其补肝肾之功欤!其治症瘕心腹诸痛痈肿恶疮金疮折伤喉齿淋痛尿血经候胎产诸病。非取其去恶血之功欤!)出于川者性味形质虽与续断相似。服之可无精滑之弊。然肝主司疏泄。肾主闭藏。此则疏泄独具而鲜固蛰。书云益肾。殊觉未是。杜牛膝气味更凉。嚼之味甘而不苦。主治多是解毒破血。泻热吐痰。(如溺闭症见气喘面赤有斑。用杜牛膝浓煎膏饮。下血一桶。小便通而愈。又不省人事。绞汁入好酒。灌之即苏。以醋拌渣敷项下。惊风痰疟。服汁能吐痰涎。喉痹用杜牛膝捣汁。和米醋半盏。用鸡翅毛蘸搅喉中以通其气。)较之川牛膝。微觉有别。牛膝出西川及怀庆府。长大肥润者良。下行生用。入滋补药酒蒸。恶龟甲。畏白前。忌牛肉。

- 牛膝《本草求真》
- 牛膝《顾松园医镜》
- 牛膝《本草新编》
- 牛膝《医学入门》
- 牛膝《本经逢原》
- 牛膝《医学入门》
- 牛膝《本草从新》
- 牛膝《冯氏锦囊秘录》
- 牛膝《中药学》
- 牛膝《本草易读》
- 牛膝《轩岐救正论》
- 牛膝《本草蒙筌》
- 牛膝《本草崇原》
- 牛膝《本草备要》
- 牛膝《本草便读》
- 牛膝《本草衍义》
- 牛膝《本草经解》
- 牛膝《吴普本草》
- 牛膝《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牛膝《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牛膝《名医别录》
- 牛膝《新修本草》
- 牛膝《本草分经》
- 牛膝《本草经集注》
- 牛膝《本草分经》
- 牛膝《玉楸药解》
- 牛膝《本草择要纲目》
- 牛膝《药笼小品》
- 牛膝《本草撮要》
- 牛膝《千金翼方》
- 牛膝《外科全生集》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