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
(毒草)主散经络风痰
天南星(专入肝脾肺)。味辛而麻。气温而燥。性紧而毒。惟其味辛。则凡中风不语。(岐伯云。中风大法有四。一偏枯。半身不遂也。二风痱。四肢不收也。三风 。奄忽不知人也。四风痹。诸风类痹状也。)及或破伤风瘀。(玉真散治破伤风。刀伤扑伤如神。用南星防风。等分为末。如破伤风。用药敷疮口。温酒调下。打伤至死。童便调灌二钱。连进三服必活。)故书载能克治。以其辛能散风故也。惟其性燥。则凡稠痰固结。筋脉拘挛。得以能通。以其燥能除湿而痰自去也。惟其性紧。则凡疝瘕结核。胎产难下。水肿不消。得以攻逐。以其性紧急迫而坚自去也。性虽有类半夏。然半夏专走肠胃。故呕逆泄泻。得之以为向导。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亦得以之为向导。半夏辛而能散。仍有内守之意。南星辛而能散。决无有守之性。其性烈于半夏也。南星专主经络风痰。半夏专主肠胃湿痰。功虽同而用有别也。但阴虚燥疾。服之为切忌耳。(血虚风中。急宜养血滋阴固本。若徒用南星等药逐痰。误矣。)根似半夏。看如虎掌者良。以矾汤或皂角汁浸三昼夜。暴用。或酒浸一宿蒸。竹刀切开。至不麻乃止。或姜渣黄泥和包。煨熟用。造曲法以姜汁矾汤和南星末作小饼子。安篮内。楮叶包盖。待上黄衣。乃晒收之。(火炮则毒性缓。)胆制味苦性凉。(得牛胆则不燥。其法腊月取黄牛胆汁和南星末。纳入胆中。风干。年久者弥佳。)能解小儿风痰热滞。故治小儿急惊最宜。畏附子干姜防风。(得防风则不麻。)

- 天南星《本草求真》
- 天南星《证类本草》
- 天南星《本草新编》
- 天南星《本草蒙筌》
- 天南星《本经逢原》
- 天南星《本草备要》
- 天南星《本草从新》
- 天南星《汤液本草》
- 天南星《本草崇原》
- 天南星《药笼小品》
- 天南星《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天名精《本草图经》
- 天南星《本草择要纲目》
- 天名精《药性切用》
- 天南星《本草害利》
- 天名精《本草撮要》
- 天南星《本草撮要》
- 天名精《本草分经》
- 天南星《药性切用》
- 天名精《名医别录》
- 天南星《本草图经》
- 天名精《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天南星(胆南星)《中药炮制》
- 天名精《本草崇原》
- 天南星(胆南星)《中药学》
- 天名精《得配本草》
- 天南星散《冯氏锦囊秘录》
- 天名精《本草从新》
- 天南星散《妇人大全良方》
- 天名精《本经逢原》
- 天南星散《妇人大全良方》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