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地黄
(隰草)凉血滋阴
干地黄(即生地黄之干者也。专入肾。并入心脾)。味苦而甘。性阴而寒。考诸长洲张璐谓其心紫入心。中黄入脾。皮黑归肾。味浓气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索泽。病患虚而有热者。咸宜用之。(无热须用熟地。)戴原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地黄以滋阴退阳。同人参茯苓石蜜。名琼玉膏。治虚劳咳嗽唾血。(专补肺阴。)同天麦门冬熟地人参。名固本丸。治老人精血枯槁。(兼固肾本。)于固本丸中加枸杞煎膏。名集灵膏。治虚羸喘咳乏力。(诸脏兼固。)其琼玉膏须用鲜者捣汁。桑火熬膏。散中寓止。与干者无异。固本丸集灵膏并用干者。而集灵变丸作膏。较之固本差胜。易简方曰。男子多阴虚。宜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生地黄。(因人酌施。)虞抟云。生地黄凉血。而胃气弱者恐妨食。熟地黄补血。而痰饮多者恐泥膈。(妨食泥膈两症。最宜计较。何后人临症。全不于此问及。)或言生地黄酒炒则不妨胃。熟地黄姜制则不泥膈。然须详病患元气病气之浅深而用之。(治病须明脏气为要。)若产后恶食泄泻。小腹结痛。虚劳脾胃薄弱。大便不实。胸腹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者。咸须远之。(以其有损胃气故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患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润之患也。愚按本经地黄虽列上品。而实性禀阴柔。与乡愿不异。譬诸宵人内藏隐隙。外示优容。(描画阴药情势殆尽。)是以举世名家。靡不藉为滋阴上品。止血神丹。(历今弊仍不改。)虽或用非其宜。得以稍清旺气。服之仍得暂安。非若人参之性禀阳明。象类君子。有过必知。(阳药性劣。于病不合便知。)是以师家敛手不敢用。病家缄口不敢尝。故宁用以地黄门冬阴柔最甚之属。以至于死不觉。(用阴药杀人。人多不觉。故宁以阴为主。)张璐所论如此。然非深究病情。通达世故。洞悉药品。亦安有讨论而如斯乎!生于江浙者阳气力微。生于北方者纯阴力大。生于怀庆肥大菊花心者良。酒制则上行外行。姜制则不泥膈。恶贝母。畏芜荑。忌莱菔葱蒜铜铁器。得酒门冬丹皮当归良。

- 干地黄《本草求真》
- 干地黄《证类本草》
- 干地黄《本经逢原》
- 干地黄《本草备要》
- 干地黄《本草从新》
- 干地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干地黄《本草崇原》
- 干地黄《新修本草》
- 干地黄《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干地黄《本草经集注》
- 干地黄《名医别录》
- 干地黄《千金翼方》
- 干地黄《本草择要纲目》
- 干地黄《雷公炮炙论》
- 干地黄《本草害利》
- 干地黄《神农本草经》
- 干地黄《本草乘雅半偈》
- 干德符《脉诀汇辨》
- 干地黄当归丸《备急千金要方》
- 干德符《古今医统大全》
- 干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 干道(蓄德一)《宜麟策》
- 干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 干喘《中医词典》
- 干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 干豉汤《是斋百一选方》
- 干地黄汤《妇人大全良方》
- 干蟾《中药炮制》
- 干地黄丸《备急千金要方》
- 干百合《药性切用》
- 干地黄丸《备急千金要方》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