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
血寒自当用温。血热自当用凉。若使血寒不温。则血益寒而不流矣。血热不凉。则血益结而不散矣。故即为通滞活瘀之谓。而凉血亦为通滞活瘀之谓也。第书所载凉血药味甚多。然不辨晰明确。则用多不合。如血闭经阻。治不外乎红花。毒闭不解。治不外乎紫草。此定法也。然有心胃热极。症见吐血。则又不得不用犀角。心脾热极。症见喉痹。不得不用射干。肝胃热极。症见呕吐血逆。不得不用茅根。肠胃热极。症见便血。不得不用槐角地榆。心经热极。症见惊惕。不得不用辰砂。且痈肿伤骨。血瘀热聚。无名异宜矣。毒盛痘闭。干红晦滞。猪尾血宜矣。目盲翳障。血积上攻。夜明沙谷精草青鱼胆宜矣。瘀血内滞。关窍不开。发余宜矣。肝木失制。呕血过多。侧柏叶宜矣。火伏血中。肺痈失理。凌霄花宜矣。肝胃血燥。乳痈淋闭。蒲公英宜矣。至于肠红脱肛。血出不止。则有炒卷柏可治。血瘕疝痹。经闭目赤。则有赤芍药可治。诸血通见。上溢不下。则有生地黄可治。心肾火炽。血随火逆。则有童便可治。肝肾火起。骨蒸血结。则有童便可治。其他崩带惊痫。噎膈气逆之有赖于代赭石。湿热下注。肠胃痔漏之有赖于刺 皮。血瘀淋滴。短涩溺痛之有赖于琥珀。心肝热极。恶疮目翳之有赖于龙胆。齿动须白。火疮红发之有赖于旱莲草。亦何莫不为通瘀活血之品?但其诸药性寒。则凡血因寒起。当知所避。慎不可妄见血闭。而即用以苦寒之味以理之也。

- 凉血《本草求真》
- 凉血《中医词典》
- 凉血(凉血散血)《中医名词词典》
- 凉散类《医学摘粹》
- 凉血地黄汤《仁术便览》
- 凉开《中医词典》
- 凉血地黄汤《脾胃论》
- 凉惊丸《小儿药证直诀》
- 凉血化毒饮《冯氏锦囊秘录》
- 凉惊丸《小儿药证直诀》
- 凉血解毒《中医名词词典》
- 凉惊丸《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凉血解毒《中医词典》
- 凉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凉血解毒汤《冯氏锦囊秘录》
- 凉解里热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凉血解毒汤《冯氏锦囊秘录》
- 凉剂《女科证治准绳》
- 凉血散《外科传薪集》
- 凉剂《女科证治准绳》
- 凉血散血《中医词典》
- 凉剂《女科证治准绳》
- 凉血芍药汤《冯氏锦囊秘录》
- 凉剂《证治准绳·幼科》
- 凉药遏经《正体类要》
- 凉膈散等《仁术便览》
- 凉药遏经《续名医类案》
- 凉膈散(局方)《张氏医通》
- 凉燥《中医名词词典》
- 凉膈散(加味凉膈散)《仁术便览》
- 凉燥《中医词典》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