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山草)补脾气燥脾湿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内经》)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湿燥则脾实。脾缓则津生。)且其性最温。服则能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五脏各有阴阳。白术专补脾阳。故曰补气。)书言无汗能发。有汗能收。通溺止泄。消痰治肿。止热化癖。安胎(胎气系于脾。脾虚则蒂无所附。故易落。)止呕。(声物俱有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东垣云。生姜半夏。皆可以治表实气壅。若虚呕谷气不行。当以参术补胃。推扬谷气而已。)功效甚多。总因脾湿则汗不止。脾健则汗易发。凡水湿诸邪。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吐泻及胎不安。(胃之上口为贲门。水谷于此而入。胃之下口为幽门。水谷之滓秽自此而入小肠。又自小肠下一十六曲。水谷始下小肠下口阑门。水谷自此泌别。凡秽为浊。入于大肠。水之清。入于胱膀。如水谷不分。清浊不别。则皆入于大肠而成。李士材云。脾士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湿多成于五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而为病。)亦靡不因其脾健而悉平矣。故同枳实则能治痞。同黄芩则能安胎。同泽泻则能利水。同干姜桂心。则能消饮祛癖。同地黄为丸。则能以治血泻萎黄。同半夏丁香姜汁。则可以治小儿久泻。同牡蛎石斛麦麸。则可以治脾虚盗汗。然血燥无湿。肾间动气筑筑。燥渴便闭者忌服。谓其燥肾闭气。则其气益筑。(刘涓子云。痈疽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也。凡脏皆属阴。世人但知白术能健脾。宁知脾虚而无湿邪者!用之反燥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何补之有?此最易误。故特表而出之。)又寒湿过甚。水满中宫者亦忌。谓其水气未决。苦不胜水。甘徒滋壅。必待肾阳培补。水气渐消。肾气安位。术始可投。(犹洪水冲堤。必待水退。方可培土御水。)此又不得不稍变换于中也。(凡土亏水泛。必俟水势稍退。方进理中等药。)盖补脾之药不一。白术专补脾阳。(仲淳曰。白术禀纯阳之土气。除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故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齿衄。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生则较熟性更鲜补不滞腻。能治风寒湿痹。及散腰脐间血。并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非若山药止补脾脏之阴。甘草止缓脾中之气。而不散于上下。俾血可生。燥症全无。苍术气味过烈。散多于补。人参一味冲和。燥气悉化。补脾而更补肺。所当分别而异视者也。出浙江于潜地者为于潜术。最佳。米泔浸。(借谷气和脾。)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入清燥药。蜜水炒。(借润制燥。)入滋阴药。人乳拌用。(借乳入血制燥。)入清胀药。麸皮拌炒用。(借麸入中。)

- 白术《本草求真》
- 白术《顾松园医镜》
- 白术《本草新编》
- 白术《医学入门》
- 白术《本经逢原》
- 白术《冯氏锦囊秘录》
- 白术《轩岐救正论》
- 白术《本草易读》
- 白术《本草思辨录》
- 白术《本草蒙筌》
- 白术《本草崇原》
- 白术《本草备要》
- 白术《本草便读》
- 白术《汤液本草》
- 白术《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白术《中药炮制》
- 白术《本草择要纲目》
- 白术《长沙药解》
- 白术《本草害利》
- 白术《药笼小品》
- 白术《本草害利》
- 白术《雷公炮制药性解》
- 白术《本草撮要》
- 白淑气花《滇南本草》
- 白术《药性切用》
- 白石脂丸《备急千金要方》
- 白术《药鉴》
- 白石脂散《备急千金要方》
- 白术《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白石脂《本草图经》
- 白术、于术《外科全生集》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