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

《本草求真》书籍目录

(芳草)

当归(专入心)。辛甘温润。诸书载为入心生血上品。缘脉为血府。诸脉皆属于心。心无血养。则脉不通。血无气附。则血滞而不行。当归气味辛甘。既不虑其过散。复不虑其过缓。得其之润。阴中之阳。故能通心而血生。号为血中气药。故凡一切血症阴虚。阳无所附。而见血枯血燥血闭血脱等症。则当用此主治。按当归头则止血上行。身则养血中守。尾则破血下流。全则活血不走。(出东垣)古方合白芍地黄同用。名为四物汤总剂。盖谓得芎以为长养生发之机。地黄以为滋补化源之自。白芍以为救阴敛阳之本。则血始能以生。(张景岳曰。治血之剂。古人多以四物为主。然亦有宜与不宜者。盖补血行血。无如当归。但当归之性动而滑。凡因火动血者忌之。因火而嗽。因湿而滑者。皆忌之。行血散血。无如川芎。然川芎之性升而散。凡火带血上者忌之。气虚多汗。火不归元者。皆忌之。生血凉血。无如生地。敛血清血。无如芍药。然二物皆凉。凡阳虚者非宜也。脾弱者非宜也。脉弱身凉。多呕便溏者。皆非宜也。故凡用四物以治血者。不可不察。)若血虚而气不固。则当佐以人参黄。血热佐以条芩栀连。血积佐以大黄牵牛。与夫营虚而表不解。则当佐以柴葛麻桂。卫热而表不敛。则当佐以大黄。随其病之所向。以为出入加减。要使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能抚。俾血与气附。气与血固。而不致散乱而无所归耳。书命其名曰归。即是此意。是以气逆而见咳逆上气者。则当用此以和血。血和而气则降矣。寒郁而见疟痢腰腹头痛者。则当用此以散寒。寒散而血则和矣。血虚而见风 无汗者。则当用此以养血。血养而风则散矣。他如疮疡疽而见痛苦异常。肌肉失养而见皮肤不润。并冲脉为病而见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而见腹痛腰如坐水。(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侠脐上行至胸中。上 颡。渗诸阳。灌诸精。下行入足。灌诸络。为十二经脉之海。主血。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总约诸脉。)亦何莫不因血虚。气无所附之意。得此则排脓痛止。痈消毒去。肤泽皮润。而无枯槁不荣之患矣。然此味辛则散。气虚火盛者切忌。味甘则壅。脾胃虚寒者则忌。体润性滑。大肠泄泻者则忌。不可不熟晰而明辨耳。至书既言当归入心。而又曰入肝入脾。无非因其血补。而肝与脾皆有统藏之意。(脾统血。肝藏血。)秦产(秦州汶州所出。)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名马尾当归。其性力柔善补。川产尾粗坚枯。名 头当归。其性力刚善攻。只宜发散。收贮晒干。乘热纸封瓮内。宜用酒洗。畏菖蒲海藻生姜。恶湿面。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本草求真》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本草求真》书籍目录
  1. 当归《本草求真》
  2. 当归《顾松园医镜》
  3. 当归《本草新编》
  4. 当归《中医饮食营养学》
  5. 当归《本经逢原》
  6. 当归《证类本草》
  7. 当归《本草从新》
  8. 当归《医学入门》
  9. 当归《读医随笔》
  10. 当归《冯氏锦囊秘录》
  11. 当归《得配本草》
  12. 当归《本草易读》
  13. 当归《中药学》
  14. 当归《本草蒙筌》
  15. 当归《本草崇原》
  16. 当归《本草备要》
  17. 当归《本草便读》
  18. 当归《汤液本草》
  19. 当归《本草经解》
  20. 当归《本草衍义》
  21. 当归《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2. 当归《吴普本草》
  23. 当归《名医别录》
  24. 当归《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25. 当归《本草分经》
  26. 当归《新修本草》
  27. 当归《本草分经》
  28. 当归《本草经集注》
  29. 当归《本草择要纲目》
  30. 当归《中药炮制》
  31. 当归《本草害利》

《本草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