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黄
(隰草)能滋肾
熟地黄(专入肾。兼入肝)。甘而微温。味浓气薄。专补肾脏真水。兼培黄庭后土。土浓载物。诸脏皆受其荫。故又曰能补五脏之真阴。熟地功力甚巨。在景岳谓其真阴亏损。有为发热、为头痛、为焦渴、为喉痹、为嗽痰、为喘气。或脾肾寒逆为呕吐。(亦有不宜用地黄者。)
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肤。或阴虚而泄利。阳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守以制散。)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重以制升。)阴虚而燥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静以制动。)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缓以制急。)阴虚而水邪上沸者。舍熟地何以自制。(水以引水。)舍熟地何以归元。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浓肠胃。(浓以滋薄。)且犹有最玄最妙者。则熟地兼散剂能发汗。以汗化于血。(阴以化阳。)而无阴不作汗也。熟地兼湿剂能回阳。以阳生于下。(引阳归阴。)而无阴不回也。然而阳性速。故人参少用亦可成功。阴性缓。熟地非多难以奏效。而今人有畏其滞腻者。则崔氏何以用于肾气丸而治痰浮。(痰本于肾。)有畏其滑泄者。则仲景何以用于八味丸而医肾泄。(泄因肾气不固。故谓肾泄。)有谓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者。则阴阳之理原自互根。(无阴则阳无以化。)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内经》曰。精化为气。得非阴亦生阳乎?景岳尚论熟地。最为明确。独中所论脾胃寒逆为呕。可用地黄以治。是亦千虑之一失耳。夫既脾胃虚寒。则脾与胃已受寒累。正宜用以辛热以为扫除。如太阳既至。坚冰自解。乃复坠以霜雪。投以阴剂。不更使寒滋甚乎?余读景岳全书。见其所论。语语透辟。字字箴规。可为法守。独于所论地黄有宜脾肾虚寒。尚有未及。虽曰熟地性温。寒从温散。然寒至上逆为呕。则寒已甚。岂有熟地之温而可令寒外散乎?但或阳胜阴微。阳藉阴化。偶有感冒。用此杂于温散之中。或有见效。若真纯阴无火。厥气上逆而呕。则此又为深忌。至于制用地黄。宜用好酒砂仁末同入。久蒸久曝。使其转苦为甘。变紫为黑。方能直入肾经耳。(汪昂云。地黄性寒。得酒与火与日则温。性滞得砂仁则利气。且能引入丹田。六味丸用之为君。尺脉弱者加桂附。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尺脉旺者加知柏。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出怀庆。肥大者佳。

- 熟地黄《本草求真》
- 熟地黄《顾松园医镜》
- 熟地黄《本经逢原》
- 熟地黄《医学入门》
- 熟地黄《本草从新》
- 熟地黄《本草易读》
- 熟地黄《得配本草》
- 熟地黄《本草备要》
- 熟地黄《中药学》
- 熟地黄《汤液本草》
- 熟地黄《本草择要纲目》
- 熟地黄《雷公炮制药性解》
- 熟地黄《药性切用》
- 熟地《本草撮要》
- 熟地黄《药鉴》
- 熟地《本草分经》
- 熟地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熟地《本草分经》
- 熟地黄散《妇人大全良方》
- 熟地《本草分经》
- 熟地黄生地黄《轩岐救正论》
- 熟地《本草新编》
- 熟地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熟地《冯氏锦囊秘录》
- 熟地黄丸《仁术便览》
- 熟大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熟干地黄散《妇人大全良方》
- 熟艾汤《妇人大全良方》
- 熟干地黄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秫米《滇南本草》
- 熟干地黄汤《妇人大全良方》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