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
(蔓草)入胃升阳解肌退热生津
葛根(专入胃。兼入脾)。辛甘性平。轻扬升发。能入足扬明胃经鼓其胃气上行。生津止渴。(汪昂曰。风药多燥。葛根独能止渴者。以其能升胃气入肺而生津耳。)兼入脾经开腠发汗。(脾主肌肉。)解肌退热。缘伤寒太阳病罢。传入阳明。则头循经而痛。胃被寒蔽。而气不得上升。入肺则渴。胃主肌肉。气不宣通则热。故当用此以治。俾其气升津生。肌解热退。(因其体轻故解肌。因其气升故生津。)而无复传之势矣!(时珍曰。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绣曰。麻黄入肺而不入脾。因其中空象肺之故。葛根入脾而不入肺。因其体轻蔓延。周身通达象肌之故。)但葛根一味。必其于头额侠之处(阳明经行于面额)。痛如刀劈。方谓邪传阳明。其药可用。(张元素曰。头颅痛如刀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若使未入阳明。又是引邪内入。不可用也。即邪在于太阳而略见于阳明。则以方来之阳明为重。故必用葛根以绝其路。(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以断太阳阳明之路。非太阳药也。)若使阳明症备。而止兼有太阳。则又以未罢之太阳为重。故又不用葛根。且阳明主肌肉者也。而用干葛大开肌肉。则津液尽从外泄。恐胃愈燥而阴立亡。至于疹痘未发。则可用此升提。酒醉则可用此解酲。火郁则可用此升散。但亦须审中病辄止。(如丹溪云。治疟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有汗要无汗。扶正为主带散。若阳疟有汗。加参耆以敛之。无汗加芩葛苍术以发之。)不可过用。以致胃气有伤也。(如丹溪云。斑疹已见红点。不可更服升葛汤。恐表虚反增斑烂。)

- 葛根《本草求真》
- 葛根《顾松园医镜》
- 葛根《本草新编》
- 葛根《证类本草》
- 葛根《本经逢原》
- 葛根《医学入门》
- 葛根《本草从新》
- 葛根《本草易读》
- 葛根《得配本草》
- 葛根《本草蒙筌》
- 葛根《中药学》
- 葛根《本草备要》
- 葛根《本草思辨录》
- 葛根《汤液本草》
- 葛根《本草崇原》
- 葛根《本草衍义》
- 葛根《本草便读》
- 葛根《食疗本草》
- 葛根《本草经解》
- 葛根《吴普本草》
- 葛根《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葛根《新修本草》
- 葛根《名医别录》
- 葛根《本草经集注》
- 葛根《本草分经》
- 葛根《中药炮制》
- 葛根《本草分经》
- 葛根《长沙药解》
- 葛根《本草择要纲目》
- 葛根《药笼小品》
- 葛根《本草害利》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