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乔木)祛脏腑沉寒通大便寒结
巴豆(专入肠胃)。辛热大毒。据书所载生猛熟缓。可升可降。能行能止。开窍宣滞。去脏腑沉寒。为斩关夺命之将。夫既能宣滞通窍。则药能降能行。何书又言能升能止耶?此数字不无令人少疑。究之书之所言降者。因有沉寒痼冷。积聚于脏。深入不毛。故欲去不能。不去不得。非无辛热迅利斩关直入。扫除阴霾。推陈致新。亦安能荡涤而如斯哉?是即书之所谓能降能行者耳。至有久病溏泄。服升提涩药而泻反甚。脉滑而沉。是明脾胃久伤冷积凝气所致。法当用以热下。则寒去利止。而脉始得上升。是即所谓能升能止者是也。(时珍曰。一妇年六十余。溏泄五载。犯生冷油腻肉食即作痛。服升涩药泻反甚。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积冷凝滞。法当以热下之。用蜡匮巴豆丸五十粒。服一二日不利而愈。自是每用治泄痢。愈者近百人耳。)夫医理玄远。变化靡尽。在人引伸触类。毋为书执。则用药不岐。即如大黄?亦属开闭通便之品。然惟腑病多热者最宜。若以脏病多寒而用大黄通利。不亦自相悖谬乎。(故仲景治伤寒传里多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与大黄同服。反不泻人。)故曰。误用有推墙倒壁之虞。善用有戡乱调中之妙。元素曰。世以治酒病膈气。而以巴豆辛热。通开肠胃郁热。(巴豆禀火烈之气。)第郁结虽通。血液随亡。其阴亏损伤。寒结胸膈。小儿疳积。用之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热剂小耳。试以少许轻擦皮肤。须臾发泡。况下肠胃。能无溃灼熏烂之患乎?即有急症。不得已而用之。(汪昂曰。缠喉急痹。缓治则死。用丸。雄黄一两。郁金一钱。巴豆十四粒去皮油。为丸。每用五分。津咽下。雄黄破结气。郁金破恶气。巴豆下稠涎。然系厉剂。不可轻用。或用纸捻蘸巴豆油。燃火刺喉。或捣巴豆绵裹。随左右纳鼻中。吐出恶涎紫血即宽。)压去其油。取霜少许入药可也。(时珍曰。巴豆紧小者为雌。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雄者更峻耳。用之得宜。皆有功力。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或用壳用仁用油。生用炒用。醋煮烧存性用。研去油。名巴霜。芫花为使。畏大黄黄连凉水。(中其毒者。以此解之。或黑豆绿豆汁亦佳。)得火良。

- 巴豆《本草求真》
- 巴豆《顾松园医镜》
- 巴豆《本经逢原》
- 巴豆《证类本草》
- 巴豆《本草从新》
- 巴豆《医学入门》
- 巴豆《得配本草》
- 巴豆《冯氏锦囊秘录》
- 巴豆《中药学》
- 巴豆《本草易读》
- 巴豆《本草崇原》
- 巴豆《本草蒙筌》
- 巴豆《本草便读》
- 巴豆《本草备要》
- 巴豆《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巴豆《汤液本草》
- 巴豆《名医别录》
- 巴豆《吴普本草》
- 巴豆《本草分经》
- 巴豆《新修本草》
- 巴豆《本草择要纲目》
- 巴豆《本草经集注》
- 巴豆《本草撮要》
- 巴豆《中药炮制》
- 巴豆《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巴豆《长沙药解》
- 巴豆《药征续编》
- 巴豆《药笼小品》
- 巴豆《本草乘雅半偈》
- 巴豆《千金翼方》
- 巴豆《本草图经》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