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涩
收者。收其外散之意。涩者。涩其下脱之义。如发汗过多。汗当收矣!虚寒上浮。阳当收矣!久嗽亡津。津当收矣!此皆收也。泄痢不止。泄当固矣。小便自遗。遗当固矣!精滑不禁。精当固矣!固即涩也。十剂篇云。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凡人气血有损。或上升而浮。下泄而脱。非不收敛涩固。无以收其亡脱之势。第人病有不同。治有各异。阳旺者阴必竭。故脱多在于阴。阴盛者阳必衰。故脱多在于阳。阳病多燥。其药当用以寒。阴病多寒。其药当用以温。此定理耳。又按温以治寒。涩以固脱。理虽不易。然亦须分脏腑以治。如莲子肉豆蔻是治脾胃虚脱之药也。故泄泻不止者最宜。莲须是通心交肾之药也。为心火摇动精脱不固者最佳。补骨脂 葡萄阿芙蓉没石子沉香芡实石钟乳胡桃肉灵砂是固肾气之药也。为精滑肾泄者最妙。但补骨脂则兼治肾泄泻。葡萄则兼起阳稀痘。阿芙蓉则专固涩收脱。没石子沉香则专降气归肾。芡实则兼脾湿并理。石钟乳则兼水道皆利。胡桃肉则兼肠肺俱润。灵砂则合水火并降也。他如菟丝覆盆。性虽不涩。而气温能固。木瓜酸中带涩。醒脾收肺有功。乌梅敛肺涩肠。诃子收脱止泻。清痰降火。赤石脂固血久脱。治虽不一。然要皆属固脱药耳。惟有禹余粮柿蒂性属涩平。与于体寒滑脱之症。微有不投。所当分别异视。

- 温涩《本草求真》
- 温桑茶《饮膳正要》
- 温肾《中医词典》
- 温散类《医学摘粹》
- 温肾《本草求真》
- 温散《本草求真》
- 温肾利水《中医名词词典》
- 温润辛金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温肾利水《中医词典》
- 温热总论《重订广温热论》
- 温肾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温热燥证宜保津液《温病正宗》
- 温石及烧砖《证类本草》
- 温热有外感有伏邪《温病正宗》
- 温暑(外感)《医学入门》
- 温热遗症疗法(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温暑病《黄帝内经太素》
- 温热泄泻《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暑伏气证状《温病正宗》
- 温热温疫辨《证治心传》
- 温暑提纲《温病正宗》
- 温热提要《温病正宗》
- 温暑之分《灵素节注类编》
- 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温病正宗》
- 温暑指归《伤寒法祖》
- 温热舌苔辨证篇《形色外诊简摩》
- 温水脏《中医词典》
- 温热论从种福堂本补入《医效秘传》
- 温汤《本草纲目》
- 温热论《塘医话》
- 温汤《证类本草》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