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湿
病之切于人身者。非其火之有余。即其水之不足。火衰则水益胜。水衰则火益炽。昔人云。火偏盛者。补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配水。不必去水。譬之天乎?此重彼轻。其重于一边者勿补。则只补足轻者之一边也!决不凿去砝马。审是则凡水火偏胜。决无凿去砝马用泻之理。推是禀体素浓。脏气偏胜。并或外邪内入。阻遏生机。如湿气流行。土受水制。在初湿气内盛。能毋渗而泄乎?久而水气横逆。泛流莫御。能无决而去乎。此水之宜渗宜泻者然也。火气内炽。一火发动。众火剂起。冲射搏激。莫可名状。此火之不得不泻者也。热气内蒸。水受煎熬。苟不乘势即解。则真阴立槁。此又热之不得不泻者也。至于或热或火。结而为痰。或热或火。盈而为气。痰之微者。或从渗湿泻湿之药以去。若使痰甚而涌。宜用苦宜苦咸之药以降。气之微者。或用泻火泻热之药以消。若使气盛而迫。须用苦寒苦劣之药以下。其有禀受素亏。邪气不甚。则止酌以平剂以投。不可概用苦寒。以致胃气有损。又按湿为阴邪。凡人坐卧卑地。感受湿蒸。及或好食生冷。遏其元阳。郁而为热。在初受邪未深。不必竟用重剂。惟取轻淡甘平以渗。然渗亦须分其脏腑。如扁豆山药陈仓米茯苓浮萍通草鸭肉鲫鱼鲤鱼泽兰。是渗脾胃之湿者也。但茯苓则兼肺肾以同治。通草则止合肾以共理。鲫鱼则止合肾以皆渗。故暑湿熏蒸。三焦混乱。宜用扁豆以除之。胃气不平。烦渴不止。宜用仓米以止之。脾虚热泄。宜用山药以渗之。水肿不消。宜用浮萍以利之。淋闭不通。宜用通草以开之。肠风下血。膈气吐食。宜用鲫鱼以理之。陈气不化。宜用泽兰以去之。虚痨嗽肿。宜用鸭肉以平之。肿嗽泄泻。宜用茯苓以利之。水肿香港脚。宜用鲤鱼以治之。又如榆白皮冬葵子神曲石钟乳。是渗肠胃之湿者也。故五淋肿满。胎产不下。宜用榆白皮冬葵子以服之。乳汁不通。宜用石钟乳以通之。又如茯神萱草。是渗心经之湿者也。故惊悸健忘。水湿内塞。宜用茯神以利之。消渴心烦。宜用萱草以释之。他如肾有邪湿。症见心气不交。则有桑螵蛸以治之。症见杨梅毒结。则有土茯苓以导之。但土茯苓则兼诸脏之湿同理。肺有邪湿。汗闭不泄。则有姜皮以发之。肺气不降。则有通草以通之。肝有邪湿。而见子肿风痨。则用天仙藤以治之。至于湿热稍胜。药非轻剂可治。则又另有泻剂。而非斯药所能尽者也。

- 渗湿《本草求真》
- 渗湿《证治准绳·幼科》
- 渗湿汤《冯氏锦囊秘录》
- 渗湿《中医词典》
- 渗湿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渗利之剂《金匮翼》
- 渗湿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渗《中医词典》
- 渗湿汤《扁鹊心书》
- 胂《中医词典》
- 渗湿于热下《中医名词词典》
- 胂《中医名词词典》
- 渗湿于热下《中医词典》
- 胂《经络全书》
-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医用化学》
- 甚者独行《中医词典》
- 渗透压与浓度、温度的关系《医用化学》
- 甚者从之《中医词典》
-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医用化学》
- 甚者从之《中医名词词典》
- 慎护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肾足少阴之脉《经络考》
- 慎护论《婴童类萃》
- 肾足少阴经病证《中医词典》
- 慎火草散《备急千金要方》
- 肾足少阴经病证《脉经》
- 慎火草散《备急千金要方》
-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医学微生物学》
- 慎疾《冷庐医话》
- 肾子肿痛《奇效简便良方》
- 慎劳《丹台玉案》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