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消渴之脉。数大者活。虚小病深厄难脱。
夫消渴者。由壮盛之时。不自保养。任情纵欲。饮酒无度。喜食脍炙。或服丹石。遂使肾水枯竭。心火大燔炽。三焦猛烈。五脏干燥。由是渴利生焉。心烦口渴。燥强中。二症皆消渴也。多渴而利。燥渴者。由热中所作。但饮食皆作小便。自利而渴。令人虚极短气。强中者。阳具不交。而精液自出。凡消渴之人。常防患痈疽。所怕者。一饮酒。
二房劳。咸食及面。俱宜忌之。大抵脉大者。易治。细小者。难医也。
一论消渴。引饮无度。脉实是也。
上二味熬汁去渣。入和牛乳二汁。佐姜和蜜为膏。徐徐于舌上。以白汤些少送下。或将前二味药和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一日进十次。
一论治三消总治之方。服之立愈。
人参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当归(酒洗) 生地黄(各一钱) 黄柏(酒炒) 知母黄连 麦门冬(去心) 天花粉 黄芩(各八分) 桔梗(五分) 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天池膏 治三消如神。
天花粉 黄连(各半斤) 人参 知母(去壳) 白术(炒去芦各四两) 五味子(三两)
麦门冬(六两去心) 藕汁(二碗) 怀生地黄汁(二碗) 人乳 牛乳(各一碗) 生姜汁(二酒杯)
上先将天花粉七味切片。用米泔水十六碗。入砂锅内浸半日。用桑柴火慢熬。至五六碗滤清。又将渣捣烂。以水五碗煎至二碗。同前汁又煎二三碗。入生地等汁。慢熬如饧。加白蜜一斤。煎去沫。又熬如膏。乃收入瓷罐内。用水浸三日。去火毒。每用二三匙。安舌咽之或用白汤送下。
一论治三消渴神效。用缫丝汤。如无缫丝汤。却以原蚕茧壳丝绵煎汤。皆可代之。不时饮之。极效。盖此物属火。有阴之用。大能泻膀胱中伏火。引阴水上潮于口而不渴也。
一论阴虚火盛。烦渴。引饮无度。
当归(一钱) 川芎(八分) 白芍(酒炒一钱) 生地黄(酒炒一钱) 麦冬(一钱) 石莲肉(五分) 天花粉(七分) 知母(一钱) 黄连(八分) 薄荷(五分) 乌梅肉(五分) 黄柏(蜜水炒五分) 甘草(五分)
上锉。水煎。温服。
一治消渴病通用。
生地黄膏
生地黄束如碗大一把。洗切研细。以新水一碗调开。用冬蜜一碗。煎至半。取出。入人参五钱。白茯苓去皮一两。为末。拌和。瓷器密收。以匙挑服。夏月可加五味子、麦门冬。
一治消渴。
人参 黄 (半生半蜜炙) 白茯苓 干姜 麦冬 乌梅肉 甘草(各一两) 天花粉(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汤嚼下。
一人消渴。引饮无度。或令食韭苗。或炒或作羹。无入盐。日二三次。其渴遂止。
一人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者。鹿角烧令焦为末。以酒调服五分。日三次。渐加至方寸匕一治消渴。
天花粉(一两) 生地黄(一两) 麦门冬(五钱) 五味子(三钱) 葛粉(五分) 甘草(五钱)
上锉。糯米一撮。水煎服。
一论肾水枯竭。不能运上。作消渴。恐生痈疽。
参 救元汤
黄 (蜜炒) 人参 粉草(炙)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
上锉。水煎。入朱砂少许。不拘时服。
一论一常人平日口干作渴。因饮酒食炙爆。补剂房劳。凡若此类过多。致令肾水枯竭。
不能上制心火。故有此症。后必有疽发也。宜先服此。以绝其源。及痈疽发后服此。尤有益也。
怀生地黄(酒浸瓦焙干二两) 山药(一两) 牡丹皮(八钱) 泽泻(酒浸焙干八钱) 山茱萸(去核焙一两) 肉桂(五钱) 白茯苓(去皮八钱) 五味(微焙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五更时。淡盐汤送下。温酒亦可。
一论心肾不交。消渴引饮。有人病渴用渴药。累年不愈。用加减八味丸而愈。其疾本以肾水枯竭。不能制火。心火上炎。是以生渴。此药降心火。生肾水。
一人不时发热。日饮冷水数碗。寒药二剂。热渴益甚。形体日瘦。尺脉洪大而数。时或无力王太仆曰。热之不热。责其无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又云。倏热往来。是无火也。时作时止。是无水也。法当补肾。用加减八味丸。不月而愈。
一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蚀。咽喉作痛。或形体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以六味丸加肉桂一两。五味子四两。
一人形体魁伟。冬日饮水。自喜壮实。余曰。此阴虚也。不信。一日。口舌生疮。或用寒凉之剂。肢体倦怠。发热恶寒。以六味丸、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晡热内热。不时而热。作渴痰唾。小便频数。而口舌生疮者。此下焦阴火也。以六味丸效。

- 消渴《寿世保元》
- 消渴《杂病广要》
- 消渴《普济方·针灸》
- 消渴《医学入门》
- 消渴《普济方·针灸》
- 消渴《推求师意》
- 消渴《医碥》
- 消渴《杂病治例》
- 消渴《张聿青医案》
- 消渴《新修本草》
- 消渴《古今医鉴》
- 消渴《备急千金要方》
- 消渴《万病回春》
- 消渴《中医词典》
- 消渴《古今医案按》
- 消渴《孙真人海上方》
- 消渴《本草求真》
- 消渴《气功外气疗法》
- 消渴《证治汇补》
- 消渴《圣济总录》
- 消渴《儒门事亲》
- 消渴《千金翼方》
- 消渴《明医指掌》
- 消渴《千金翼方》
- 消渴《卫生易简方》
- 消渴《千金翼方》
- 消渴《丹溪心法》
- 消渴《虚损病类钩沉》
- 消渴《医学心悟》
- 消惊丸《冯氏锦囊秘录》
- 消渴《仁术便览》
《寿世保元》
- 作者:龚廷贤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 卷一
- 医说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 五脏补泻主治例
- 十二经络
- 奇经八脉
- 诊脉
-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 内因脉
- 外因脉
- 不内不外因脉
- 定死脉形候歌
- 脉辨生死
- 诊杂病生死脉歌
- 诊暴病歌
- 诸脉宜忌生死
- 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
- 诊五脏六腑气绝症候
- 脏腑论
- 血气论
- 脾胃论
- 五运六气论
- 五运主病
- 亢则害承乃制体用说
- 医论
- 卷一本草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儿科总论
- 急惊
- 慢惊
- 慢脾
- 诸疳
- 积癖
- 热症
- 感冒
- 脾胃
- 伤食
- 吐泻
- 痢疾
- 疟疾
- 痰喘
- 咳嗽
- 发痧
- 通治
- 变蒸论
- 初生杂症论
- 胎热
- 胎寒
- 胎肥
- 胎怯
- 胎黄
- 胎惊
- 锁肚
- 不乳
- 撮口
- 噤风
- 脐风
- 客忤
- 不尿
- 夜啼
- 中恶
- 天吊
- 鹅口
- 口疮
- 重舌
- 木舌
- 弄舌
- 牙疳
- 吃泥土
- 丹毒、赤游
- 喉痹、乳蛾
- 眼疾
- 耳疾
- 鼻疮
- 头疮
- 脐疮
- 虫痛
- 尾骨痛
- 阴肿疝气
- 盘肠气痛
- 脱肛
- 遗尿
- 尿浊
- 便血
- 下淋
- 吐血、衄血
- 大小便闭
- 水肿
- 黄胆
- 汗症
- 解颅
- 鹤节
- 行迟
- 语迟
- 齿迟
- 诸迟
- 龟胸
- 龟背
- 滞颐
- 囟陷
- 囟填
- 手拳
- 脚拳
- 痘疮
- 疹
- 卷九·外科诸症
-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