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脉症治方》书籍目录

【脉】

两寸脉滑者为上消.两关洪数者为中消.两尺浮大为下消.濡散为气实血虚.洪大为阳盛阴虚.脉沉小有力者可治.实大浮涩者皆难治.

【症】

内经云∶二阳结谓之消.东垣云∶二阳者.手足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病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胃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胃中伏火.火烁而血干涸也.津血不足.而消渴生矣.虽有三者之分.因于火则一也.上消者心移热于肺.多饮而渴.少食而呕.中消者.脾移热于胃也.善食而瘦.大便燥.而小便黄.下消者.肾移热于膀胱也小便淋浊.如脂膏之状.大抵渴症皆因膏粱甘肥之变.或过服金石热药.致阳盛阴虚.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责于火也.

【治】

宜养肺降火生血为主.或曰上消渴.是心火刑炼肺金所致.治宜降火清金.以黄连麦门冬兰草白豆蔻、仁梨、藕汁,加升麻黄柏、之类.清气上升.而渴自止矣.中消渴者.胃中伏火.不生津液.食已则饥.不营肌肉.宜芩、连、石膏、治之.甚者.调胃承气汤.下消渴者.烦躁引饮.耳叶焦.小便如膏.正所谓焦烦水易亏是也.此为肾消.宜六味地黄丸主之.圣济总录云∶未传能食者.必发疽背疮.不能食者.必得中满豉胀.背为不治之症.洁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干葛治之.上下既平.则不复传下矣.

【方】

五汁饮 总治三消川黄连(一钱五分) 麦门冬(一钱五分) 天花粉(一钱) 生甘草(三分) 人参(八分) 石膏(一钱五分) 知母(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 白芍药(八分) 黄柏(七分) 梨汁(以下临服加入) 藕汁 生地黄汁 人乳汁(各一盏) 姜汁(二匙) 竹沥(半盏)

上作一服.加兰草叶一钱.同煎.食远服.临服时.将五汁加入.连药服之.外无加减.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脉症治方》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脉症治方》书籍目录
  1. 消渴《脉症治方》
  2. 消渴《竹林女科证治》
  3. 消渴《丹溪手镜》
  4. 消渴《推拿抉微》
  5. 消渴《丹溪治法心要》
  6. 消渴《仁术便览》
  7. 消渴《儿科萃精》
  8. 消渴《医学心悟》
  9. 消渴《奇效简便良方》
  10. 消渴《丹溪心法》
  11. 消渴《医学从众录》
  12. 消渴《卫生易简方》
  13. 消渴《中医内科学》
  14. 消渴《明医指掌》
  15. 消渴《扁鹊心书》
  16. 消渴《儒门事亲》
  17. 消渴《时方妙用》
  18. 消渴《证治汇补》
  19. 消渴《医学三字经》
  20. 消渴《本草求真》
  21. 消渴《慈幼便览》
  22. 消渴《古今医案按》
  23. 消渴《急救良方》
  24. 消渴《万病回春》
  25.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医碥》
  26. 消渴《古今医鉴》
  27. 消渴(糖尿病)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28. 消渴《张聿青医案》
  29. 消渴(消肾 消中)《针灸资生经》
  30. 消渴《医碥》
  31. 消渴案《丁甘仁医案》

《脉症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