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

《本草备要》书籍目录

通关窍,搜风

辛咸性燥,气浮而散。入肺、大肠经。金胜木,燥胜风,故兼入肝。搜风泄热,吹之导之,则通上、下关窍,而涌吐痰涎,搐鼻立作喷嚏。

中风口噤,胸痹喉痹(凡中风不省人事,口噤不能进药。急提头发,手掐人中,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无嚏者肺气已绝,死。或用稀涎散吐之,皂角末一两,白矾五钱,每用一钱,温水调灌。或加藜芦、少麝,鹅翎探喉,令微吐稀涎,再用药治。年老、气虚人忌用)。服之则除湿去垢(最去油腻,刮人肠胃),消痰破坚(取中段,汤泡服,治老人风秘),杀虫下胎。治风湿风癞,痰喘肿满,坚症囊结(厥阴肝脉络阴器。寒客肝经,则为囊结)。涂之则散肿消毒,煎膏贴一切痹痛。合苍术焚之,辟瘟疫湿气。一种小如猪牙,一种长而枯燥,一种肥浓多脂。多脂者良。去粗皮、子弦。或蜜炙、酥炙,绞汁烧灰用。柏实为使,恶麦冬。畏人参苦参(性能消铁,不结荚者,凿树一孔,八铁封之,则结荚矣。

锤碾见之,久则成孔,故此木不能烧爨)。

皂角刺辛温。搜风杀虫,功同皂荚。但其锋锐,能直达患处,溃散疽。治痈毒妒乳,风厉恶疮(痈,同癞。疠乃营气热附,风寒客于脉而不去。经曰∶脉风成为疠。脉与营皆血也。蒸晒为末,大黄汤调下)胎衣不下。痈疽已溃者禁用,孕妇忌之。

皂角子通大便燥结。 存性用(汪机曰∶其性得湿则滑。李时珍曰∶亦辛以润之之义,非得湿则滑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本草备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本草备要》书籍目录
  1. 皂角《本草备要》
  2. 皂荚子《本草崇原》
  3. 皂角《本草易读》
  4. 皂荚子《雷公炮炙论》
  5. 皂角《本草求真》
  6. 皂荚长板荚《冯氏锦囊秘录》
  7. 皂角《得配本草》
  8. 皂荚圆方《医宗金鉴》
  9. 皂角《本草便读》
  10. 皂荚蕈《本草纲目》
  11. 皂角《本草分经》
  12. 皂荚丸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13. 皂角《本草分经》
  14. 皂荚丸证其四《经方实验录》
  15. 皂角《本草分经》
  16. 皂荚丸证其三《经方实验录》
  17. 皂角《本草撮要》
  18. 皂荚丸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19. 皂角刺《药笼小品》
  20. 皂荚丸方《伤寒杂病论》
  21. 皂角刺《中药炮制》
  22. 皂荚丸《冯氏锦囊秘录》
  23. 皂角刺《本经逢原》
  24. 皂荚丸《备急千金要方》
  25. 皂角刺《医方考》
  26. 皂荚丸《金匮悬解》
  27. 皂角刺《药性切用》
  28. 皂荚丸《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9. 皂角刺《本草崇原》
  30. 皂荚菌《滇南本草》
  31. 皂角膏《儒门事亲》

《本草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