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
开关利窍.导滞宣风.涤垢行痰.杀虫化食.或搐鼻而取嚏.或探吐以稀涎.或疮毒用以外敷.或疫疠取其焚气.性味窜通腑与脏.辛咸润下毒而温.角刺纯辛.力尤锋锐.其搜风杀虫之治.用若相同.而溃痈散毒之长.功能独擅.角子烧灰.能通闭结.肠风致病.可仗咸温.(皂角辛咸温有毒.攻散峻厉之品.入肺与大肠.无邪不散.无坚不破.故能开关导滞.以其辛也.故能宣风利窍.以其咸也.故能润下豁痰.又邪在上者用之.可以取吐.如喉痹喉风之属.邪在下者用之.可以攻下.如食积痰结之类.至于外治之效.则杀虫治癣.敷肿毒.止牙疼.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角刺则辛而不咸.其锋锐之力.能直达病所.凡治外证.溃散之力颇多.角子咸温性降.善导大肠风闭燥结.疏通一切滞气.皂有三种.形如猪牙者为牙皂.形长三四寸.肉浓多脂者为肥皂.形长七八寸.无肉而瘦者为皂荚.皆可用之.)

- 皂角《本草便读》
- 皂角《得配本草》
- 皂角《本草分经》
- 皂角《本草求真》
- 皂角《本草分经》
- 皂角《本草易读》
- 皂角《本草分经》
- 皂角《本草备要》
- 皂角《本草撮要》
- 皂荚子《本草崇原》
- 皂角刺《药笼小品》
- 皂荚子《雷公炮炙论》
- 皂角刺《中药炮制》
- 皂荚长板荚《冯氏锦囊秘录》
- 皂角刺《本经逢原》
- 皂荚圆方《医宗金鉴》
- 皂角刺《医方考》
- 皂荚蕈《本草纲目》
- 皂角刺《药性切用》
- 皂荚丸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 皂角刺《本草崇原》
- 皂荚丸证其四《经方实验录》
- 皂角膏《儒门事亲》
- 皂荚丸证其三《经方实验录》
- 皂角化痰丸《内外伤辨》
- 皂荚丸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 皂角散《妇人大全良方》
- 皂荚丸方《伤寒杂病论》
- 皂角散方《妇人大全良方》
- 皂荚丸《冯氏锦囊秘录》
- 皂角散秘方(华佗皂角散)《华佗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