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长板荚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禀木气而兼火金之性,故味辛、微咸,气温,有小毒。入足厥阴、手太阴、阳明经。辛温能散,咸能软坚,故为散风豁痰、破症除痹、利窍通关之药。

皂荚长板荚,理气疏风。猪牙荚治齿取积,堪作散熬膏,勿为丸煎液,敷肿疼痛,除搐鼻喷嚏,至和生矾,即名稀涎散,善吐风痰,拌炼蜜可捏成导箭,结粪聚来,杀劳虫精物,主风痹死肌,宣壅导滞,搜风逐痰,利窍通关,头风泪出,破症堕胎。然性极尖利,无闭不开,无坚不破,故一切口噤赖为济急之神丹。若类中风,由于阴虚者,并孕妇并宜忌之。皂角刺溃疡,能引诸药,直达溃处成功,其性锐利,为疽妒乳疗肿未溃之神药。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米醋熬嫩刺,涂癣有效者,取其义也。皂角子,气味与皂荚同,炒舂去赤皮,以水浸软,煮熟,糖渍食之,疏导五脏风热壅滞,及治大肠虚秘,瘰 恶疮肿毒。

角刺,主治(痘疹合参〕 解热毒。治痘平塌用之引托里诸药,直达疮所,高耸灌脓,痘后痈肿,亦用赖以引诸药,直至毒所,鼎峻溃脓也。

肥皂核,生于盛六阳之令,成于秋金之月,得火金之气,故味辛气温有毒。凡肠胃有垢腻,秽恶之气郁于中,则外生瘰 恶疮肿毒泄于外,且于肠风下痢脓血,此药专能荡涤垢腻,宣通秽积,肠胃洁净,则诸症自除也。治瘰 用肥皂去核,入斑蝥在内扎紧,蒸去斑蝥,加入贝母、天花粉玄参甘草牛蒡子连翘为丸。每服一钱,白汤下,服后腹疼,勿虑此药力追毒之故。独核仁同猪胰子、金银花皂角刺,芭蕉根、雪里红、五加皮土茯苓皂荚子、白僵蚕木瓜蝉蜕白藓皮治霉疮,如久虚者,加人参、黄 、薏苡仁,兼治结毒。治肠风下血,独子肥皂烧存性为末,糊丸米饮下。治腊黎头疮,用独核肥皂去核,填入沙糖,并巴豆二枚,扎定盐泥固 ,存性,再入槟榔轻粉六七分,研匀,香油调搽,先以汤洗净,拭干乃搽,一宿见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皂荚长板荚《冯氏锦囊秘录》
  2. 皂荚圆方《医宗金鉴》
  3. 皂荚子《雷公炮炙论》
  4. 皂荚蕈《本草纲目》
  5. 皂荚子《本草崇原》
  6. 皂荚丸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7. 皂角《本草备要》
  8. 皂荚丸证其四《经方实验录》
  9. 皂角《本草易读》
  10. 皂荚丸证其三《经方实验录》
  11. 皂角《本草求真》
  12. 皂荚丸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13. 皂角《得配本草》
  14. 皂荚丸方《伤寒杂病论》
  15. 皂角《本草便读》
  16. 皂荚丸《冯氏锦囊秘录》
  17. 皂角《本草分经》
  18. 皂荚丸《备急千金要方》
  19. 皂角《本草分经》
  20. 皂荚丸《金匮悬解》
  21. 皂角《本草分经》
  22. 皂荚丸《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3. 皂角《本草撮要》
  24. 皂荚菌《滇南本草》
  25. 皂角刺《药笼小品》
  26. 皂荚刺《药鉴》
  27. 皂角刺《中药炮制》
  28. 皂荚刺《本草从新》
  29. 皂角刺《本经逢原》
  30. 皂荚、皂荚子《本草思辨录》
  31. 皂角刺《医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