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详四诊察面。颊车蹉。)
诸阳经皆上至于头,而胃脉起鼻交 中,侠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故面部属胃经。(按小肠脉别支从观上 ,抵鼻络颧,亦面部也。)胃热则面热,便燥结者,先用调胃承气汤(见大便不通)。彻其本,次用升麻加黄连汤,以去其经络中上行之风热。胃寒则面寒,先以附子理中丸(见中寒)温其中气,次以升麻加附子汤,以散其经络中上行之寒。
风热甚则面肿痛,白芷、升麻、葛根、薄荷、防风、荆芥、羌活、苍术、黄芩、石膏,外杵杏仁膏涂之。肿如蛇状,青苔水调涂。风水亦浮肿,详肿胀门。(肿与浮异,风火上炎,红肿而痛,此邪有余而肿也。脾肺气虚,不能营运,上壅不降,面目虚浮,此正不足而浮也。)面疮或粉刺,或起白皮作痒,但浅在皮肤者,皆属肺经风热,清肺饮。
面焦,胃脉衰,人参、黄 、甘草、白芍、升麻、葛根、白芷。面尘,(即晦暗。)
阳气郁滞则无光,水涸则不润,故晦暗如蒙尘土,宜疏肝、清肺、滋肾。面上黧黑斑,水虚也,女人最多,六味丸。(见虚损。)外用甘松、山奈、细辛、白芷、白蔹、白芨、防风、荆芥、僵蚕、天麻、羌活、陀僧、川椒、菊花、独活、枯矾、檀香各一钱,枣肉七个,肥皂肉一斤,同为丸,秋冬加生蜜五钱,皮粗稿加牛骨髓三钱,洗面。面上黑子,锻石、 水 调稠,糯米插入灰内,留半截在外,片时米色如水晶,用以点之即落。 KT ,鸡子清调赤小豆末,加蜗牛、飞面捣匀贴之。又用靛缸底泥涂之即消。面黑,有胃阳虚,肾寒侮土,故黑色见于面唇,(唇者,脾之华,土不胜水,故黑。)以升麻、葛根、防风、白芷,推扬胃气,而散其滞,苍术散其寒,白芍以敛脾阴,参、 、甘草、姜、枣以补其阳。午前阳升之时服之,数帖而愈。
又有登厕感非常臭气而得者,以沉檀焚于帐内熏之,旬日而愈。盖臭属肾水,香属脾土,取其相胜也。又有因吃斑鸠而得者,鸠常食半夏苗有毒,以姜汁解之而愈。
欠伸颊车蹉,口开不能合,醉以酒,俟睡,皂角末吹其鼻,嚏即止。

- 面《医碥》
- 面《普济方·针灸》
- 面《医碥》
- 面《证治准绳·杂病》
- 面《本草求真》
- 面《证治准绳·类方》
- 面《医学心悟》
- 面《张氏医通》
- 面《奇症汇》
- 面《医述》
- 面《本草分经》
- 面《医学入门》
- 面《急救良方》
- 面《续名医类案》
- 面(黑干)(黑曾)《中医词典》
- 面《医学纲目》
- 面?(点如乌麻,斑如雀卵,稀则棋布,密则不可容针)《圣济总录》
- 面《新修本草》
- 面?(粉刺)《圣济总录》
- 面《中医词典》
- 面?(细起如粟谷状)《圣济总录》
- 面《经络全书》
- 面?(形似米白)《圣济总录》
- 娩出《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面黯方二十一首《外台秘要》
- 免疫组织及器官上的神经支配《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面白《中医词典》
- 免疫浊度法《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面白《医学纲目》
- 免疫治疗学《医学免疫学》
- 面鼻得冷则黑论《格致余论》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