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疾病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书籍目录

中耳疾病可产生耳部不适、疼痛、耳胀满感、闭塞感、耳溢、听力损失、耳鸣眩晕等症状,可由外伤、感染、或中耳因咽鼓管阻塞所致气压改变引起。若由感染所致,尚有发烧、全身乏力等症状。

鼓膜穿孔

尖锐的物体如棉签、铅笔意外地刺入耳内导致鼓膜穿孔;突然气压增加,如剧烈的爆炸声,手掌打击耳部、游泳或潜水;突然减压亦可使鼓膜穿孔、听骨链脱位、镫骨骨折。断裂的听小骨碎片或异物可进入内耳。

【症状】

在鼓膜穿孔后可产生剧烈疼痛、耳道流血、听力损失和耳鸣。若听骨链中断或内耳受损,则听力损失更严重。24~48小时后外耳道可有脓液,尤其是有水流入中耳时,更易发生。

【治疗】

应给予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保持耳部干燥。若中耳有感染,可滴含有抗生素的滴耳剂。通常鼓膜可自行愈合。若2月内仍未愈合,可通过手术来修补鼓膜(鼓室成形术)。

若持续性传导性听力损失存在,提示有听骨链中断,可通过手术修复。若受伤后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或眩晕持续数小时以上,提示内耳有不同程度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应行外科手术以探查损伤的范围并将其修复。

气压性中耳炎

气压性中耳炎是因为鼓膜内外两侧压力不平衡所致的中耳损伤。

鼓膜分隔外耳和中耳。当外耳道的气压与中耳腔气压不相等时,鼓膜就会受损伤。在正常情况下,咽鼓管通过吞咽动作让外界空气进入中耳腔,以保持鼓膜内外的压力平衡。当外界压力突然升高,如飞机下降、潜入深水,这时空气必须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以平衡中耳气压。

中耳内的压力

外界空气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以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如果咽鼓管阻塞,空气不能进入中耳,致使中耳压力降低。中耳压力低于外耳道压力时,鼓膜内陷。压差可能引起疼痛、血肿或鼓膜破裂。

中耳内的压力

若咽鼓管部分或完全阻塞,空气不能进入中耳,鼓膜内外的压力差可使鼓膜膨出,甚至破裂、出血。咽鼓管阻塞原因有瘢痕形成、感染或过敏反应。若压力差较大,卵圆窗亦可破裂,导致内耳液体进入中耳。若在潜水过程中发生听力损失或眩晕,提示可能发生淋巴液漏入中耳。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上述症状,提示有气泡形成。

乘坐飞机时突然发生气压改变,可产生耳胀满感或疼痛。行张口呼吸、咀嚼口香糖或吞咽动作一般可使压力保持平衡,消除不适感。有呼吸道感染或过敏反应的患者在乘坐飞机或潜水时常有耳部不适感。减充血剂如盐酸苯福林滴鼻剂或鼻腔喷雾剂可减轻充血,平衡鼓膜内外压力。

感染性鼓膜炎

感染性鼓膜炎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鼓膜炎症性疾病。

鼓膜上可产生水疱,起病突然,疼痛剧烈,持续24~48小时。若有听力下降发热,多为细菌感染。常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疼痛剧烈者可用止痛药,水疱破裂后疼痛缓解。

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因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炎症性疾病。

虽然该病在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生,但儿童最常见,尤其是3个月至3岁儿童多见。常为感冒的并发症。细菌或病毒通过咽鼓管或血管进入中耳。病毒感染常继发细菌感染。

【症状】

通常首先出现的症状为持续性剧烈的耳痛,暂时性听力下降。幼儿常有嗜睡呕吐腹泻等症状。体温升高达40.5℃,鼓膜充血,肿胀。鼓膜破裂后,起初有血性分泌物,继之为粘液性,最后为脓性分泌物流出。

急性中耳炎严重的并发症包括邻近骨质感染(乳突炎或岩骨骨炎)、半规管感染(迷路炎)、面瘫、听力损失、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的体征有头痛、重度耳聋、眩晕、寒战高热等。

【诊断和治疗】

医生应仔细检查患耳才能作出诊断。若发现有脓液或其他分泌物应送实验室检查,确定感染微生物的种类。

可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羟氨苄青霉素对任何年龄组的感染都是首选药物,亦可用其他抗生素。肾上腺素类药物可保持咽鼓管通畅,抗组胺类药物对有过敏反应者常很有用。若有严重的或持续性疼痛、高热、呕吐或腹泻,鼓膜肿胀未破者,可作鼓膜切开术,让脓液流出。鼓膜切口可自行愈合。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因为急性中耳炎未完全控制或咽鼓管阻塞使中耳腔积液的一种疾病。

液体常含有细菌。因为儿童咽鼓管较宽大,增殖体肥大,鼻咽部炎症以及过敏反应等因素易造成咽鼓管阻塞,所以儿童较常见。在正常情况下咽鼓管在吞咽过程中每分钟开放3~4次。当咽鼓管阻塞时,氧气吸收入血,中耳腔内压力下降,液体聚积于中耳腔,鼓膜振动能力降低,产生传导性聋。

耳痛

耳痛是源于或表现于外耳和中耳的疼能。它可能是由外耳或中耳感染引起的炎症、肿瘤或其他增生物引起。外耳道即使有轻微的炎症也会很痛。外耳软骨炎(软骨膜炎)可引起剧烈疼痛和针刺样疼痛。

中耳感染(中耳炎)引起的炎性疼痛,是儿童耳痛最常见的原因。咽鼓管(连接中耳和鼻腔后部的管道)阻塞导致中耳压力升高,压迫鼓膜,引起疼痛。在飞行时,压力突然变化也会引起暂时的该类型的耳痛,作吞咽动作可减轻压力和疼痛。

有些感觉像耳痛的疼痛,实际上可能是来自与耳有相同传导到脑神经通路的邻近器官,这种疼痛称为牵涉性疼痛。与耳有同一神经的器官有:鼻、窦道、牙、牙龈、颌关节、舌、扁桃体、咽喉、气管、食管和腮腺。这些器官中任何一个出现癌症,最初的症状常常是感到耳痛。

根据疼痛的病因进行治疗。中耳炎用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恶化。如果耳部没有受累,应检查与耳部有相同神经的器官,进行相应治疗。止痛药如扑热息痛,可缓解疼痛。

医生通过鼓室压测定,简单的听力试验,即测定鼓膜内外的压力来作出诊断。

【治疗】

常用抗生素治疗。其他的药物如肾上腺素类、麻黄素类、抗组胺类药物可减轻充血,有助于咽鼓管开放。通过使外界空气进入中耳腔改变鼓室低压。患者可闭口呼气,捏压鼻孔,使气流通过阻塞的咽鼓管进入鼓室。医生可在鼓膜上作一小切口,让液体流出;亦可放置一个小管,让液体流出或空气进入中耳。咽鼓管阻塞的原因应给予处理。儿童可作咽扁桃体切除。

急性乳突炎

急性乳突炎是耳后乳突骨质的细菌感染性炎症。

常为急性中耳炎未处理或治疗不当,使感染向中耳周围骨质扩散所致。

【症状】

常在急性中耳炎发病后2周或更长的时间发生症状。这是因为感染扩散至乳突,破坏骨质的结果,在乳突骨质内形成脓肿。乳突表面皮肤发红、肿胀、压痛;耳廓向前下移位。其他症状有疼痛、发热、粘液脓性分泌物及其听力进行性下降。

CT扫描可见乳突气房内充满液体。当乳突炎进行性恶化时,乳突气房影扩大。若治疗不当,可引起耳聋、败血症、脑膜炎、脑脓肿,甚至死亡。

【治疗】

静脉给予抗生素。对分泌物应作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抗生素应用时间应在2周以上。若乳突骨质脓肿形成,应行手术引流。

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是鼓膜穿孔、中耳持续性感染。

急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尖锐物体外伤或气压突然改变、高温或化学药物烧灼伤均可使鼓膜穿孔。

【症状】

症状取决于鼓膜穿孔的位置。若鼓膜中央性穿孔(穿孔部位在鼓膜中央)时,慢性中耳炎可因鼻咽部感染或污水进入中耳后急性发作。通常为细菌感染,有脓性分泌物;持续性炎症导致息肉形成,通过鼓膜穿孔处脱入外耳道。感染持续存在可破坏听小骨,产生传导性听力损失。慢性中耳炎可引起鼓膜边缘性穿孔,发生传导性聋及恶臭的分泌物。边缘性穿孔更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内耳感染(迷路炎)、面瘫、颅内感染等。边缘性穿孔常伴有胆脂瘤形成(中耳上皮脱落聚积)。胆脂瘤破坏骨质,增加了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

【治疗】

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应用棉签或负压吸引清除外耳道及中耳分泌物,再用醋酸可的松滴耳。严重的急性发作应口服抗生素如羟氨苄青霉素等,或根据感染细菌种类及药敏试验来选择抗生素。

鼓膜穿孔可通过鼓室成形术来修补。若有听骨链破坏亦可同时修复。胆脂瘤应通过外科手术去除。若胆脂瘤未去除,不能修复中耳结构。

耳硬化症

硬化症是一种中耳内耳附近骨质硬化,使镫骨不动,影响声音传导的疾病。

耳硬化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为成年人听力进行性下降的最常见原因,鼓膜正常。若骨质增生影响连接内耳与大脑的神经时,可引起神经性听力损失。约10%的白种人有耳硬化的证据,但只有1%的人发展为传导性聋。可在青年期或成年早期发病。

采用显微手术松动镫骨或用人工镫骨置换,可恢复听力。有些患者愿意配戴助听器而不愿行手术。

耳鸣

耳鸣是起源于耳部的噪声而非环境噪声。耳鸣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但为耳部疾病的一个症状,包括:

·耳部感染;

·外耳道阻塞;

·咽鼓管阻塞;

·耳硬化症;

·中耳肿瘤;

·梅尼埃病

·耳毒性药物(阿司匹林及某些抗生素)损伤;

·听力损失;

·外伤等。

耳鸣也是其他疾病的症状,如贫血、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以及头部外伤。

耳鸣可呈吹风样、电铃声、口哨声。某些患者可能听到复合声音。声音可呈间断性或持续性。搏动性耳鸣可能来自动脉阻塞、假性动脉瘤,或血管性肿瘤,或其他血管性疾病。耳鸣患者常伴有听力下降,所以,应作听力学检查以及头部MRI或颞骨CT。

试图确定和治疗引起耳鸣的疾病常常做不到。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耐受耳鸣,但耐受程度因人而异。助听器可抑制耳鸣,亦可播放音乐以掩蔽耳鸣。某些患者使用耳鸣掩蔽器,若有严重耳聋,耳蜗植入可降低耳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默克家庭诊疗手册》书籍目录
  1. 中耳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 中耳及内耳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3. 中耳疾病(附图)《耳鼻咽喉外科学》
  4. 中耳癌《耳鼻咽喉外科学》
  5. 中耳气压伤《耳鼻咽喉外科学》
  6. 中耳癌《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7. 中耳炎《自我调养巧治病》
  8. 中耳《耳鼻咽喉外科学》
  9. 中发背《中医词典》
  10. 中耳《人体解剖学》
  11. 中飞丝毒《奇效简便良方》
  12. 中恶卒魇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13. 中肥足溃《急救广生集》
  14. 中恶诸方《婴童类萃》
  15. 中肥足溃《奇效简便良方》
  16. 中恶中暑中湿中风论《妇科秘书》
  17. 中分浅深《医学纲目》
  18. 中恶中暑中湿中风论《胎产心法》
  19. 中风《医学集成》
  20. 中恶心痛方五首《外台秘要》
  21. 中风《时病论歌括新编》
  22. 中恶心痛《中医词典》
  23. 中风《中医名词词典》
  24. 中恶心痛《圣济总录》
  25. 中风《医法圆通》
  26. 中恶天吊《卫生易简方》
  27. 中风《百病自测》
  28. 中恶死候《诸病源候论》
  29. 中风《千金翼方》
  30. 中恶似痫《幼科发挥》
  31. 中风《千金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