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暑之分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此言感邪有重轻,病发有迟早不定也。如上所云一日太阳受之者,感邪而即病者也。其有邪伏而不即发,则必随时令之气变化为病,如《通天论》所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故病发于先夏至日名温,发于后夏至日名暑,以其气变,故病不同,教人分别而治也。为因冬令气寒,春令气温,至夏至日,则阳极阴生,地气升而天气降,故夏至前温热为阳邪,夏至后地气升而化湿,湿火合气,则名为暑。故暑病自汗,其湿外泄,热亦得散,当与汗皆出而勿止之,若止其汗,则湿遏其热,病必重矣。故暑与温热之病,治法不同也。

- 温暑之分《灵素节注类编》
- 温暑提纲《温病正宗》
- 温暑指归《伤寒法祖》
- 温暑伏气证状《温病正宗》
- 温水脏《中医词典》
- 温暑病《黄帝内经太素》
- 温汤《本草纲目》
- 温暑(外感)《医学入门》
- 温汤《证类本草》
- 温石及烧砖《证类本草》
- 温藤《证类本草》
- 温肾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温天衢病目吐血《孙文垣医案》
- 温肾利水《中医词典》
- 温通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肾利水《中医名词词典》
- 温胃建中《中医词典》
- 温肾《本草求真》
- 温胃汤《备急千金要方》
- 温肾《中医词典》
- 温胃汤《脾胃论》
- 温涩《本草求真》
- 温胃饮(新方)《虚损启微》
- 温桑茶《饮膳正要》
- 温瘟不同论《时病论》
- 温散类《医学摘粹》
- 温下《中医名词词典》
- 温散《本草求真》
- 温下《中医词典》
- 温润辛金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温邪《中医名词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