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味甘,气平。生寒炙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产陕西川谷,逢秋后采根。因味甘甜,故名甘草。忌猪肉,恶远志。反甘遂、海藻及大戟、芫花。入太阴、少阴、厥阴足经,用白术、干漆、苦参引使。生泻火,炙温中。梢去尿管涩痛,节消痈疽 肿。
子除胸热,三者宜生。
身选壮大横纹,刮皮生炙随用。悬痈单服即散,(凡毒生阴囊后、肛门前,横纹者五钱,酒煎服下即散。)
咽痛旋咽能除。同桔梗,治肺痿脓血齐来;同生姜,止下痢亦白杂至。小儿初生,加黄连煎汤,拭口有益;饮馔中毒,伴黑豆煮汁,肌,长肌肉,健脾胃,补三焦。止渴除烦,养血下气。解百药毒免害,和诸药性杜争。后人尊之,称为国老。又因性缓,能解诸急。故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如附子理中,用者恐僭诸上;调胃承气,用者恐速于下。是皆缓之,非谓和也。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内加同煎,此却调和相协,非谓缓焉。凤髓丹中又为补剂,虽缓肾湿,实益元阳。
经云∶以甘补之,以甘缓之,以甘泻之,悉可征矣。中满证恐甘能作胀,切禁莫加;下焦药因性缓难达,务宜少用。凡诸呕吐,亦忌煎尝。久服轻身,延年耐老。
(谟)按∶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泻,辛横行而散,甘上行而发,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草味之极甘,当云上发可也。《本草》反言下气何耶?盖甘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补有泻。居中之道,具尽故尔。

- 甘草《本草蒙筌》
- 甘草《本草备要》
- 甘草《本草易读》
- 甘草《汤液本草》
- 甘草《冯氏锦囊秘录》
- 甘草《本草衍义》
- 甘草《医学入门》
- 甘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甘草《顾松园医镜》
- 甘草《新修本草》
- 甘草《本草求真》
- 甘草《本草经集注》
- 甘草《本草新编》
- 甘草《饮膳正要》
- 甘草《本经逢原》
- 甘草《中药炮制》
- 甘草《本草从新》
- 甘草《长沙药解》
- 甘草《得配本草》
- 甘草《药笼小品》
- 甘草《中药学》
- 甘草《千金翼方》
- 甘草《轩岐救正论》
- 甘草《雷公炮制药性解》
- 甘草《本草思辨录》
- 甘草《雷公炮炙论》
- 甘草《本草崇原》
- 甘草《本草纲目》
- 甘草《本草便读》
- 甘草《神农本草经》
- 甘草《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 作者:陈嘉谟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总论
- 卷之一
- 草部上
- 卷之二
- 草部中
- 卷之三
- 草部下
- 卷之四
- 木部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