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黄
甘温,无毒。制地黄法,择取原株重六七钱者,以好酒浸,入缩砂仁末拌,木甑瓦锅九蒸九晒,得太阳真火入剂,方始得力。盖地黄性泥,得砂仁之香窜,而通调五脏冲和之气,归宿丹田也。
发明 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必须蒸晒多次,得太阳真火,确有坎离交济之妙用;若但煮熟,不加蒸曝,虽服奚益。好古曰∶生地黄治心热,手心热,益肾水,凉心血,其脉洪实者宜之。若脉虚者,则宜熟地黄。钱氏六味丸以之为君,天一所生之源也。若命门真火素弱者,必须崔氏八味丸,得桂、附共襄之力,方得阴阳兼济之功。汤液四物汤以之为主,乙癸同源之治也,其功专于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经候不调,胎产百病,滋肾水真阴,疗脐腹急痛,病后胫股酸痛,坐而欲起,目 如无所见。盖脐下痛属肾藏精伤,胫股酸痛系下元不足,目 如无所见乃水亏不能鉴物,皆肾所主之病,非熟地黄不除。今人治目翳内障,往往用六味丸配磁朱丸服,良非所宜。地黄禁铁,磁为铁之母,安得不忌。予尝用当归代地黄,借其辛温以助 发之势。火盛则用芍药代山茱萸,借其酸寒以收耗散之阴,药虽异而功不殊也。愚按∶地黄本手少阴经药,功专清热散血,非经蒸曝不能入足少阴经,得水火既济之功,转苦成甘,变紫为黑,故直入肾脏填补真阴,兼培黄庭后土,土浓戴物,诸脏皆受其荫,是以崔氏八味、钱氏六味为培养真阴真阳之总司。后人借此各随所禀之偏而为增减,无往非受其益。如阴气不固则加鳔胶、蒺藜。阳气不充则加鹿茸、河车。中气不舒则加沉香、缩砂。下气不吸则加牛膝、车前。上气不津则加门冬、五味。肝气内盛则减萸倍泽。精气下脱则减泽倍萸。各得补偏救弊之妙用。其阴火旺者加知柏于六味方中,此与鸩酒止渴无异。他如四物汤中之芎、归,即六味丸中山萸之义。十全大补中之 、桂则八味丸中桂、附之义,方得阴阳相济之妙用。须知八味、十全平调血气,且汤液性味易过,地黄与参并用略无妨碍。六味丸中切不可杂一味中焦药,如人参、白术、甘草之类,咸非所宜。昔人有以六味丸加参而服,下咽少顷辄作迷迷不爽;或令增麦冬、五味功力倍常,深得金水相生之妙用,非专工药性者之可与讨论也。

- 熟地黄《本经逢原》
- 熟地黄《本草求真》
- 熟地黄《本草从新》
- 熟地黄《顾松园医镜》
- 熟地黄《得配本草》
- 熟地黄《医学入门》
- 熟地黄《中药学》
- 熟地黄《本草易读》
- 熟地黄《本草择要纲目》
- 熟地黄《本草备要》
- 熟地黄《药性切用》
- 熟地黄《汤液本草》
- 熟地黄《药鉴》
- 熟地黄《雷公炮制药性解》
- 熟地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熟地《本草撮要》
- 熟地黄散《妇人大全良方》
- 熟地《本草分经》
- 熟地黄生地黄《轩岐救正论》
- 熟地《本草分经》
- 熟地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熟地《本草分经》
- 熟地黄丸《仁术便览》
- 熟地《本草新编》
- 熟干地黄散《妇人大全良方》
- 熟地《冯氏锦囊秘录》
- 熟干地黄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熟大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熟干地黄汤《妇人大全良方》
- 熟艾汤《妇人大全良方》
- 熟干地黄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经逢原》
- 作者:张璐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17-1700年
- 小引
- 卷一
- 水部
- 火部
- 土部
- 金部
- 石部
- 卤石部
- 山草部
- 卷二
- 芳草部
- 隰草部
- 菊
- 艾
- 茵陈蒿
- 青蒿
- 茺蔚
- 薇衔
- 夏枯草
- 刘寄奴
- 旋复花
- 青葙
- 红蓝花
- 胭脂
- 大蓟、小蓟
- 续断
- 漏芦
- 苎麻、黄麻
- 胡芦巴
- 恶实
- 苍耳
- 天名精
- 鹤虱
- 箬
- 芦根
- 甘蕉
- 荷
- 麻黄
- 木贼
- 石龙刍
- 灯心草
- 生地黄
- 干地黄
- 熟地黄
- 牛膝
- 紫菀
- 麦门冬
- 萱草
- 淡竹叶
- 冬葵子
- 蜀葵
- 秋葵子
- 龙葵
- 酸浆
- 败酱草
- 款冬花
- 鼠曲草
- 决明子
- 地肤子
- 瞿麦
- 王不留行
- 葶苈
- 车前子
- 马鞭草
- 光明草
- 鳢肠草
- 连翘
- 陆英
- 蓝实
- 青黛
- 蓼子
- 蓄
- 白蒺藜
- 沙苑蒺藜
- 谷精草
- 海金沙
- 地椒
- 半边莲
- 地丁
- 见肿消
- 毒草部
- 蔓草部
- 水草部
- 石草部
- 苔草部
- 卷三
- 谷部
- 菜部
- 果部
- 水果部
- 味部
- 香木部
- 乔木部
- 灌木部
- 寓木部
- 苞木部
- 藏器部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