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手与脏腑的关系
手通过经络和内脏相关联。于此对应,内脏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也可以从手部表现出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手诊(气、色、形态),诊脉观手是中医诊断中的一大特色。中医脏学理论中关于手与脏腑间的联系论述甚丰,现综合整理如下:
心与手:中医把大脑皮层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归属于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即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灵枢·本神篇》亦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俗语说:“心灵手巧”,手巧首先要心灵,手要受“心”的支配。另外,心主血脉,心血充足,经脉流畅,手也和面部一样红润,光泽。
肺与手:肺主一身之气,这里的气(营气、卫气、宗气)是指人体内的精微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靠肺的输布布散周身,使手得以维持正常的活动。正如张景岳所说:“经脉流动,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足之所以能步,手之所以能摄,除靠肝血的濡养,心气的推动,还要靠肺的输布才能完成。
脾胃与手:《内经》说:“脾生肉”,“脾主四肢”“四肢皆禀气于胃”。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脾气健旺,化源充足,则肌肉丰满,四肢强劲,手灵活有力。反之,若脾失健运,化源不足,肌肉四末夫养,以致肌肉消瘦,四肢倦怠无力,手软下垂不能握。又有人以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论为指导,对周期性麻痹,发病时四肢完全不能自主随意活动的患者,采用健脾、和胃、补气、利湿、化痰的方法,获得满意疗效。
肝与手:肝主筋,其华在爪。筋,包括肌腱、韧带等纤维结缔组织,它的主要功能联络骨节,主司运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素问·痿论》也说:“肝主身之筋膜。”爪的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爪是手的异称,肝之盛衰可影响到爪甲荣枯的变化。如肝血充盈则爪甲就坚韧、光泽、红润。肝血不足,则爪甲多薄而软,甚则苍白、干枯、变形而易脆裂。小儿高热可见指甲发青,多为惊厥动风的先兆。肝血不足,筋失濡养,筋脉拘挛,手足曲伸无力,热病耗伤肝血,血不养筋,出现手足震颤、抽搐。故望手、诊手对判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代医学诊断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把反映在手掌部的“肝掌”作为一个条件,对“肝”与手的关系也是一个佐证。
肾与手: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主骨、生髓,通于脑。《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其充在骨。”肾气充足,骨质坚硬,手足强劲。反之,肾气不充,骨质不坚,腰脊酸软,手摄无力。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肾精充足;髓海满盈,“脑”的功能就健旺,思考敏捷,反应灵敏,故被称为“元神之府”的脑,又有主持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的一面,(与现代医学相一致)。所以人的思维活动,除了心主神明外,也受肾精是否充足所支配。故又有“肾出伎巧”之说。反之,髓海空虚,精神萎糜,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另外,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气不纳,喘息疲惫,手握无力,久之可见手指肿大如鼓捶,手不能握。(肺心病,风心病心衰出现中医肾阳虚衰的症候)。

- 手与脏腑的关系《手穴手纹诊治》
- 手与经络的关系《手穴手纹诊治》
- 手掌《经络全书》
- 手鱼《中医词典》
- 手掌部《人体解剖学》
- 手摇温温度计《预防医学》
- 手掌部解剖步骤与方法《人体解剖学》
- 手阳明之正《中医词典》
- 手掌的筋膜间隙《人体解剖学》
- 手阳明之别《中医词典》
- 手掌根出臼《中医词典》
- 手阳明络脉《中医词典》
- 手掌后白肉际穴《中医词典》
- 手阳明井:商阳《针灸大成》
- 手掌后臂间穴《中医词典》
- 手阳明经穴主治《针灸大成》
- 手掌花《外科十三方考》
- 手阳明经穴歌《古今医统大全》
- 手掌深部间隙感染《外科学总论》
- 手阳明经筋病候《中医词典》
- 手掌深筋膜《人体解剖学》
- 手阳明经筋《中医词典》
- 手掌图示《医学集成》
- 手阳明经步穴歌《古今医统大全》
- 手爪甲《本草蒙筌》
- 手阳明经别《中医词典》
- 手针疗法《手穴手纹诊治》
-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针灸甲乙经》
- 手针疗法《中医词典》
- 手阳明庚金《本草求真》
- 手诊《手穴手纹诊治》
《手穴手纹诊治》
- 前言
- 第一章 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手部腧穴
- 第一节 经穴
-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
- 鱼际(手太阴之荥穴)
- 少商(手太阴之井穴)
-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 二间(手阳明之荥穴)
- 三间
- 合谷(手阳明之原穴)
- 阳溪(手阳明之经穴)
- 神门(手少阴之腧,心之原穴)
- 少府(手少阴之荥穴)
- 少冲(手少阳之井穴)
- 少泽(手太阳之井穴)
- 前谷
- 养老
- 后溪
- 腕骨
- 阳谷(手太阳之经穴)
- 大陵
- 劳宫
- 中冲(手厥阴之井穴)
- 关冲(手少阳之井穴)
- 液门(手少阳之荥穴)
- 中渚(手少阳之腧穴)
- 阳池(手少阳之原,穴)
- 第二节 经外奇穴
- 十王
- 十宣(又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 地神
- 端正
- 二人上马
- 四缝
- 八关
- 八会
- 板门
- 大骨空
- 大指甲根
- 小骨空
- 五虎
- 五经纹
- 小天心
- 指根
- 一扇门
- 二扇门
- 凤眼
- 高骨
- 灸癜风
- 旁虎
- 拳尖
- 三门(又名少骨)
- 四开
- 四横纹
- 四前
- 外劳宫
- 注夏
- 中指节于(中指之节)
- 脾经(脾穴,脾土)
- 胃经(胃穴)
- 肝经(肝穴)
- 胆穴
- 皮罢(肝记)
- 母腮
- 老龙
- 靠山
- 内阳池
- 阴池
- 鱼腹
- 精灵、威灵
- 上都
- 项强
- 鬼当(大指甲后)
- 鬼信(一说别名少商)
- 鬼哭(鬼眼四穴)
- 肺经(肺穴)(肺金)
- 心经(心穴)
- 虎边
- 虎金寸
- 第三节 新针手穴
- 第四节 手穴感应点
- 感冒点
- 咳喘点
- 咽喉点
- 颈项点
- 头顶点(一名二号穴)
- 前头点(一名一号穴)
- 偏头点(一名小节、3号穴)
- 后头点(一名4号穴)
- 肩点
- 扁桃体点(鱼际点)
- 胸点
- 脊柱点
- 眼点
- 牙痛点
- 胃肠点
- 腰腿点
- 坐骨神经点
- 踝点
- 急救点
- 升压点
- 退热点
- 呃逆点
- 腹泻点
- 疟疾点
- 小儿消化不良点
- 夜尿点(一名肾穴)
- 定惊点
- 足跟点
- 运动点
- 心悸点
- 痉挛刺激点
- 全麻点(一名新5号)
- 鼻出血点
- 会阴点
- 附:手部刺激线
- 第三章 手诊
- 第四章 手穴常用治疗方法
- 第一节 手针疗法
- 第二节 点刺放血疗法
- 第三节 七星针疗法
- 第四节 艾灸疗法
- 第五节 按摩推拿疗法
- 附:小儿常用手穴推拿手法
- 第六节 指针疗法
- 第七节 割治疗法
- 第八节 穴位埋线疗法
- 第九节 穴位注射疗法
- 第十节 手部直流电疗法
- 第五章 常见疾病的手穴治疗
- 第一节 内科病证
- 第二节 外科及皮肤科病证
- 第三节 妇科病症
- 第四节 儿科病症
- 第五节 神经系统病症
- 第六节 五官科病症
- 第六章 手部按摩强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