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蛤蟆蟾蜍,本是二物。《经》云∶一名蟾蜍者,盖古人通称蟾为蛤蟆耳。经文虽名蛤蟆,其用实则蟾蜍也。蛤蟆,禀土金之精气,上应月魄,性亦灵异,味辛气寒,其大毒在眉棱皮汁中,是即酥也。主肿阴疮,阴蚀疽 。恶疮, 犬伤疮者,盖以诸热毒瓦斯,留害肌肉,得此辛寒散热解毒,且其性急,速以毒攻毒则毒易解肌肉,和诸症去矣。凡瘟疫邪气,得汗则解,其味大辛,性善发汗,辛主散毒,寒主除热,故能使邪气散而不留,胃气安而热病退矣。破瘀坚血者,亦以其辛寒,能散血热壅滞也。总能发散一切风火相郁,大热壅肿,为拔疔散毒之神药。但性有毒不宜多用,入发汗散毒药中,服者不过三厘而已,并慎勿单使,必与牛黄明矾乳香没药之类,同用乃可,况剂甚小不能为害。若外治惟有神效,无所虑也,但疮已溃,欲生肌长肉之际,得之作痛异常,不可不知。昔人固齿痛,以酥擦牙,误吞入腹,头目俱胀大而毙。凡犬齿之则口皆肿,其毒可知也。慎勿单服多服,至于小儿疳积,所用乃系干蟾,非眉酥也,所以必去头足,并肠垢羊酥炙黄,同药用之,取其能走阳明,而消积去滞,杀蛊除热,非仗酥毒之力也。其肪涂玉则刻之如蜡,故云能合玉石也。附骨攘疮,久不瘥,脓汁不己,或骨从疮孔中出,用大蛤蟆一个,乱发鸡子大,猪油四两,入二物煎枯,去滓待凝如膏,先以桑根乌头煎汤,洗拭干 龙骨末,擦四边,以前膏贴之,发背肿毒。初起势重者,以活蟾一个,破开连肚乘热,合疮上不久必臭不可闻,再易三四次即愈。治风犬伤用蟾蜍后足,捣烂水调服之。先于顶心,拔去血发三两根。则小便内见沫也。治疔丸,同朱砂冰片牛黄、明矾、白僵蚕麝香黄蜡溶化,作丸麻子大,用葱头白酒吞下,取汗不过二三小丸,拔取疔黄,蟾酥以面丸梧子大,每用一丸,安舌下即黄出也。拔取疔毒。蟾酥以白面黄丹搜作剂,每丸麦粒大。挑破纳入,仍以水澄膏贴之。一切疮毒,蟾蜍一钱,白面二钱,朱砂少许,井水调成小锭子如麦大,每用一锭,葱汤服汗出即愈。如疮势紧急,用三四锭。凡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者,急取蟾蜍三五分,广胶一块,米醋一二碗,入铫内,火化开,用笔蘸,乘热令人不住手周围润之,以散为度。

蟾似蛤蟆,形独胖大,行极缓迟,治小儿洞泻下痢,炙研水服;大人跌扑损伤,活捣烂 。风淫生癣,烧灰和猪脂,敷瘟疫发斑,取汁掺井水服。煨熟啖,杀疳蚀成癖,作脍食,驱犬咬发狂,一切鼠 恶疮,未敷自能消解。眉间白汁,乃名蟾酥,掺膏和散,去毒如神,发背疔疽,五疳羸弱,立止牙痛,善助房术,外科有夺命之功,然轻用烂人肌肉。一种蛤蟆腹大身小,举动极急,吞接百虫,主邪气破坚血,解结热,贴痈肿,理疳积。又种水鸡,味最爽口,疳瘦能调,虚损亦补,尤宜瘥妇,女科当知。又蜊蚪子,系蛤蟆子,合桑椹染须,永不皓白,捣烂为火疮敷药,绝无瘢痕。

主治(痘疹合参) 蟾酥,治痘解毒。发毒点疔,拔毒之圣药。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蟾蜍《冯氏锦囊秘录》
  2. 蟾蜍《本草易读》
  3. 蟾蜍《本经逢原》
  4. 蟾蜍《本草蒙筌》
  5. 蟾蜍《本草从新》
  6. 蟾蜍《本草备要》
  7. 蟾蜍《得配本草》
  8. 蟾蜍《药笼小品》
  9. 蟾蜍《本草分经》
  10. 蟾蜍《本草纲目》
  11. 蟾蜍《本草择要纲目》
  12. 蝉衣酒治破伤风之来历《余无言医案》
  13. 蟾蜍《本草撮要》
  14. 蝉蜕散《博济方》
  15. 蟾蜍《药性切用》
  16. 蝉蜕散《小儿药证直诀》
  17. 蟾蜍《实验动物科学》
  18. 蝉蜕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19. 蟾蜍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0. 蝉蜕《本草崇原》
  21. 蟾蜍中毒《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22. 蝉蜕《药鉴》
  23. 蟾酥《玉楸药解》
  24. 蝉蜕《药性切用》
  25. 蟾酥《本草易读》
  26. 蝉蜕《本草撮要》
  27. 蟾酥《本草求真》
  28. 蝉蜕《本草择要纲目》
  29. 蟾酥《本草新编》
  30. 蝉蜕《本草分经》
  31. 蟾酥《本经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