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北方少数民族医学的发展
(一)维吾尔族医学的新起点
新疆解放后,维吾尔医重见光明,获得新生。1956年自治区卫生厅专门组织考察小组分赴南疆地区、市、县、乡村调查研究维吾尔医,并写了“这是一支潜在的有生力量,她在维吾尔聚居区担负着医治疾病的重任”的报告。同年,在和田县成立了各族卫生工作者协会和维医第一联合诊所。继之,在喀什、伊宁、哈密、库车、乌鲁木齐成立了维吾尔医诊所和医院。1959年,国家把喀什民族医诊所转为全民所有制的喀什民族医医院,设病床40张。许多富有经验的老一辈维医,一方面精心培养新人,同时着手翻译整理古医籍,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编写整理了一批医学著述。如《卡农且(小医典)》、《维吾尔医疗手册》等。这些医著的出版,极大地丰富了维吾尔医药学的内容。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维吾尔民族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1989年底,医疗机构发展至88所(区级1所、地市级5所、县级26所、乡级56所)。专科学校1所,此外,成立了维吾尔医研究室,后改为研究所。维吾尔医药人员由五十年代初期200多人增加至2127人。毕业于维医专科学校学生423人。从1979~1990年,先后收集整理古医籍36种,其中维医医籍8种。
维吾尔医在其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邻近国家和兄弟民族医学之精华,形成一整套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疗体系。于白癜风、糖尿病、肝炎、冠心病、胃溃疡、风湿病等颇有研究,有一定疗效。维医工作者在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在不断地为我国的医学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由名老维吾尔医编纂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分卷》,已出版维、汉两种文版。它与藏医、蒙医、朝医一样,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表明维医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受到普遍重视。
(二)鄂伦春族医药史料
鄂伦春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一个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其历史也较短。鄂伦春又作俄尔吞、鄂尔吞、俄伦春等,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山岭上的人或使用驯鹿的人。现主要聚居在鄂伦春自治旗,属内蒙古呼伦贝尔盟。
鄂伦春人的医疗经验,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巫、医混杂阶段,其治病方式主要是萨满巫术。一般说,巫术师多兼用药物治病,而鄂伦春萨满并不用药,其萨满有莫昆萨满及多尼萨满两种。前者的治病能力比后者大,是属于正神,只有一个人担任,后者则可有多人。奇怪的是萨满只给别人治病,却治不了自己的病。做为沟通人间与神的世界的桥梁,本人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地位较高,受到人们的尊敬,一般治病不收报酬,有时由病家给一些实物如毛巾、皮毛或布等。
萨满在治病时,边跳边唱,并装做会求神托梦,按梦境分析病情,以确定患者之病系触犯何神,当即画出神的像,供患者供奉。一般不用药物,但对严重的病人,有时就让其裸卧,再向其身上喷洒水。据查,凡患有天花、麻疹者,萨满即不给他治病,而由其他同样也患过天花或麻疹的人来治疗,这种人称“屋托钦”。萨满尽管不用药物治疗,但它具有一定的精神治疗作用,对疾病的复原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心理治疗作用可能是鄂伦春人还信任萨满巫师的主要原因。
这并不是说鄂伦春人不会用药。在生活过程中,他们认识并学会了用药。调查结果表明,对包括外伤、疮疡、关节疼痛等病的将近20种疾病,他们会用草药治病。常用的药物都是自然界的赐予,即植物和动物。
(三)回族医药
回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分布颇广的一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其他如甘肃、河南、新疆、青海、云南、山东、河北、辽宁、安徽等省区也有较多分布,散居者遍及全国各地,与汉民杂居,但也相对集中。如福建泉州晋江有一陈埭镇,全村均为丁氏回族,有如汉族汪洋大海中之一小岛,一直保留着回民的风俗习惯。
最能集中反映回族医药的,目前尚存世的仅有《回回药方》的残卷。这既可以说是回回医药的结晶,也可以说是迄今可见到的仅存的回医专门著作。
此书题名《回回药方》,其著作时代尚有争论,但基本上均以为是元、明之作品。有作者认为,其中有言“北平”之内容,故应为明代之作品。此语虽有理,但似不够全面,因其中之“北平”,乃系书中之注文而非原文,系抄写者对原著之注疏。由是观之,《回回药方》之原文当为元代之著作,似较合理,也适合于元代回回医药鼎盛之形势。
关于此书之作者,原书未具名,但从全书内容看,亦很可能是多人之合著。
从此书残卷,亦不难看出当时之回族医药业已涉及一些理论内容。如有关于病因学方面的一些内容:时气、热、寒、风、湿、干(气候外因)、喜、怒、惊、恐、愁、思(情绪内因)等。元代形成了回回医学的高潮,以回回药物院的建立以及《回回药方》之著成为其主要标志。认真核对《回回药方》中的内容,我们将会发现其中有比较大的比例与中世纪的阿拉伯医学的相似之处。

- 北方少数民族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 北豆根《中药炮制》
- 北方下疰香港脚论《卫生宝鉴》
- 北地太守酒《备急千金要方》
- 北方香港脚治验《卫生宝鉴》
- 悲中《中医词典》
- 北海林先生题喻嘉言疫论序《温热暑疫全书》
- 悲则气消《中医词典》
- 北梨甘蔗《医方考》
- 悲则气消《中医名词词典》
- 北沙参《药笼小品》
- 悲郁《中医词典》
- 北沙参《本草从新》
- 悲胜怒《中医词典》
- 北沙参《得配本草》
- 悲伤《校注医醇剩义》
- 北沙参《本草分经》
- 悲伤《续名医类案》
- 北沙参《本草撮要》
- 悲门《张氏医通》
- 北沙参《药性切用》
- 悲哭《保婴撮要》
- 北山黄公《中医词典》
- 悲哭《证治准绳·幼科》
- 北山友松《先哲医话》
- 悲哭《医学纲目》
- 北条参《中药炮制》
- 悲恐解《素灵微蕴》
- 北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悲哀(养生余录 上)《古今医统大全》
- 北庭丹《外科传薪集》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