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
一、我国西医妇产科的萌芽与兴起(1850~1910)
清朝末年、一些传教士医生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开始了妇产科医疗工作。1858年,英国医生合信著《妇婴新说》,是我国第一本西医妇产科中文书籍。
中国妇女因为几千年来长期受封建和旧礼教思想的影响,在患妇女病时,往往宁死不肯接受医生作阴道检查。患巨大卵巢肿瘤,在开腹术前往往都是未经妇科检查。妇产科未建独立科室,由外科医生行妇科病手术,且多为在华的外籍医生作手术。广东博济医院医生嘉约翰(KeerJG.)1875年做第一例行卵巢囊肿切除,因大面积粘连未完全切尽,是我国首例妇科开腹术。此后,由于麻醉学的发展及消毒技术、外科手术的进步,各城市的教会医院都有妇科手术病例报导。
由于延续几千年在家中分娩的传统习惯,至20世纪初我国的产科仍是处于极落后的状况。根据《博医会报》记载,在1900年前后广东、福建等地接生人员都是一些无医学知识的妇女,难产几天不能娩出婴儿,也不到医院。往往因为产程长、产妇衰竭或难产子宫破裂,导致产妇死亡。医生是在难产几天后才被请到产妇家。在请医生之前,往往已经过多次“助产人员”赤手操作,这些产妇最后经医生解决了难产,但仍可能在产后死于脓毒感染。
1901年,英国医生波尔特(Poulter MC.)到距福州60哩的福清县工作,开展产科工作。1911年开始建立产科病房,是我国有记载最早的产科病房。1906年开始教护理,1908年正式开训练班,学习分娩机转等产科基本知识。l892年广东博济医院斯万(SwanJM.)报导了我国第一例剖腹产。
二、西医妇产科的建立与发展(1911~1949)
1911年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破长期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妇女逐渐得到解放,妇女的自我解放,女子开始入学堂,学习医学知识,也促使妇产科学在我国能够较快地建立、发展。
妇科的发展
由于外科手术、麻醉、细菌、化学药物及X光诊疗等学科的发展,妇科疾病的诊治得到全面发展。据报导,1912年开始腹部手术用碘液消毒皮肤。1928年北平协和医院开始用脊髓麻醉及骶尾麻醉于妇科手术,镇痛效果好,安全,经济。同时,由于医学教育的发展,女医生,护士逐渐增多,妇女病人能够接受妇科阴道检查,及时地诊断生殖道各种部位的疾病,一些非危重的妇女病人也能来医院诊治,使生殖器炎症等常见病能得到比较及时的诊治,使我国妇科学在短短的四十年中有快发展。1940年后,我国开始引入化学药物(磺胺类药物),1945年抗菌素(青霉素、链霉素)应用于临床,使妇科炎症诊治水平明显提高。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1920年,北平协和医院麦克斯维尔在全国博医会上指出,宫颈癌是常见的妇女癌瘤,但很少能早期及时来诊行根治手术,晚期病人一般只能给与局部的姑息疗法,1935年上海医学院妇产科王逸慧报导224例子宫颈宫癌。1947年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曾照懿开展了早期诊断宫颈癌的研究,她用特制的木刮板取材宫颈细胞涂片作细胞学检查,为我国宫颈细胞涂片诊断癌的开端。
生殖器官损伤、异位是我国妇女的一种常见病。早在1920年麦克斯维尔在中华博医学会北京分会报告,认为子宫脱垂在中国南方多见,与坐位分娩有关。治疗采用手术固定子宫在腹前壁,同时行会阴、阴道成型手术。关于生殖道损伤如膀胱阴道瘘、直肠阴道瘘、阴道瘢痕狭窄等亦有文献报导。
1935年上海白良知医师著《妇科内分泌学》,介绍女性内分泌知识及临床上的应用。但临床用内分泌素治疗月经紊乱开始于1937年。上海医学院王逸慧及北平协和医院麦克斯维尔1937年均有报告“月经紊乱之内分泌治疗法”。希望国内妇产科注意此项疗法。妇产科X科光诊断治疗在我国大中城市医院陆续开展:1932年北平协和医院王逸慧报告用碘油X光检查子宫输卵管。1935年山东齐鲁大学王国栋报告中国妇女不孕之输卵管因素,可用“鼓气法”,或用碘油造影术确定阻塞部位、行输卵管造口术治疗不育症。1942年邹仲介绍了X光用于妇产科的诊断和治疗,如测量骨盆、诊断官腔及输卵管有无阻塞及阻塞部位,深部X光治疗子宫癌及卵巢疡等。
产科的建立与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以后,几千年来产妇不可出家门,将母婴两条生命交给愚陋无知的村俗隐婆的旧风俗习惯,开始逐渐被屏弃。民国初年,产妇在家经“土接生员”不能处理的难产,请医生到家或将产妇送医院救治,这是我国西医产科的萌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40年期间,我国产科学科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28年杨崇瑞在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大会上报告“我国助产教育”,讲述必要性及产科教育计划,拟每省设国立产科学校及附属医院供实习。1929年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在北平正式成立。不久南京成立国立第二助产学校。杨崇瑞于1930年拟定《助产士管理法》,设讲习所培训旧式接生员,呼吁新旧式助产士一律需登记注册。从此新式接生方法逐渐推广,几千年来将母婴两条生命交给愚陋无知接生婆的陋俗被逐渐淘汰。这是我国妇婴保健史上一项划时代的巨大改革与进展。
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以后,妇女保健工作受到阻碍,但中华医学杂志上海版仍按期出版,报导交流妇科的新动态。1946年中央卫生实验院杨崇端总结“近20年来中国妇婴卫生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婚前卫生,孕期、产时、产后卫生,儿童卫生,孕妇、婴儿的营养改进。组织上由中央到省市县乡镇设立各级妇婴保健所。
国内从1945年开始用青霉素,对治疗妇梅毒、胎儿先天梅毒有了极大进步。在产科手术方面,由于麻醉、外科手术的进步及磺胺、青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40年代后期剖腹产术(根据中央大学医学院阴毓章报导)在脊髓麻醉下,可行腹膜内及腹膜外剖腹产手术。以往认为是危重症的产褥感染,已非致命性疾病。
在我国医生的努力下,在产科学领域建立了产前保健及骨盆测量,拟订了《病态产褥定义》;开展了对子宫外妊娠、妊娠毒血症、过期流产、骨软化症、子宫破裂、妊娠期子宫出血、脐带及胎盘异常等病理妊娠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节制生育
北平节育诊所创始于1930年,由沈骥英医师等人指导妇女避孕。1934年上海医学院王逸慧等著《避孕法》,内容包括女性生殖器官解剖,排卵及受孕生理,全面介绍暂时性及永久性避孕方法。
1936年兰安生(Crant JB.)著《节制生育与中国》。说明中国节制生育的需要。每1000人中每年约出生38人,死亡27人。全国每年可以增加4百万至5百万人口,所以中国的人口增长迅速是严重问题。1942年,上海妇孺医院沈骥英医师报告了“节制生育的临床工作”,呼吁医务人员重视对节制生育的宣传及研究,医学院应设此项课程,1946年中央大学医学院阴毓章在“十年来妇产科之进步”中,指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及研究是妇产科的一项进展。
在20世纪上半叶,即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短短40余年中,在医学。界及妇产科前辈们的努力工作下,创建了我国的西医妇产科学,建立了孕期保健及妇产科各种疾病临床诊治的理论基础,从而摆脱了千百年来忽视妇婴生命的旧习俗,奠定建国树人的基础,这是我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进展。

- 妇产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妇产科疾病的理疗《理疗学》
- 妇产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妇产科疾病《中国医学通史》
- 妇科《冷庐医话》
- 妇产科超声诊断《物理诊断学》
- 妇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 妇产科《中国医学通史》
- 妇科病史采集《妇产科学》
- 妇产科《中国医学通史》
- 妇科部《本草易读》
- 妇产科《中国医学通史》
- 妇科常见疾病《放射诊断学》
- 妇产科《中国医学通史》
- 妇科常见症状《妇产科学》
- 妇产科《中国医学通史》
- 妇科急腹症《急诊医学》
- 妇产科《中国医学通史》
- 妇科疾病的激光治疗《临床激光治疗学》
- 妇产科《中国医学通史》
- 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医妇科学》
- 妇产科《中国医学通史》
- 妇科疾病自测《常见病自测》
- 妇产科《中国医学通史》
- 妇科检查《中医妇科学》
- 妇产科《中国医学通史》
- 妇科检查及常用特殊检查《妇产科学》
- 妇病难治《妇科心法要诀》
- 妇科论《医学源流论》
- 妇病难治《医宗金鉴》
- 妇科述略《客尘医话》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