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职业病学
(一)职业病学科的崛起和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全国没有一所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及专门从事职业病学的专业医师。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1956年9月在天津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独立研究机构“天津市劳动卫生研究室”。到1959年时,一些省、市、自治区级和某些大城市共有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十余所。1970年前后,全国廿余省市均建立了职业病防治机构。文革后阶段,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尽快弄清中国的公害情况,恢复了劳动卫生职业病的研究工作。1983年在全国和七个区域建立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在北京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和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成立了二个职业卫生合作中心。目前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已达30000余人。近十年来培养出硕士研究生百余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1986年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学会下建立了职业病学组。
(二)专业书刊的诞生和丰富
1983年“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诞生,适应了当时专业学科飞速发展的需要,对科研成果,工作经验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了学科进一步发展,但偏重于劳动卫生学。1988年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学会下的职业病学组创办了以刊登职业病临床、科研内容为主的“中国工业医学杂志”,对促进职业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向全国发行的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已发展到近十种(工业卫生与职业病、职业医学、劳动医学、化工和职业病等)。
1953年张一飞编写了“工业病学”,此后相继有些英国、苏联的职业病学书籍译成中文。1959年吴振球编写“职业中毒”一书。1965年顾学箕等编写了“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一书,本书以小量篇幅对职业病作简要重点介绍。此后有关书刊几乎绝迹。直到1972年,吴执中教授组织所在单位临床部全体同志编写了一本30余万字的“职业病临床手册”,本书只有诊断治疗,缺乏理论。此后,吴执中教授根据广大基层职业病防治人员需要一本反映我国职业病防治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专业书籍,发起并组织了全国各地有实践经验的职业病临床工作者分工执笔,编写了本专业的大型专著“职业病”。
(三)科学研究工作
五十年代初重点在矽肺、铅、苯、汞和农药中毒的调查研究;南方高温车间则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中暑发生。此后,组织了全国性矽肺普查二次:1975~1958年普查近10万余人;1934年普查了290多万从事粉尘作业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国矽肺发病和分布情况。此后对石棉肺等其他粉尘进行了调查。1979~1981年对五种常见毒物(铅、苯、汞、有机磷农药和三硝基甲苯)接触工人近100万人进行普查;于1982~1983年对砷、苯、铅、石棉、联苯胺、氯甲醚和焦炉逸散物(多环芳烃)等8种工业致癌物作业工作近16万人的肿瘤发病(死亡)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国几种主要职业性致癌物的危害情况。
天津市劳动卫生研究室在国内首先证实了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胆碱脂酶活力学说,建立了胆碱酯酶活力酸度计测定方法,并在研究,调研基础上提出正常值和中毒分级标准,在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受部嘉奖。六十年代以后在矽肺的研究方面,收集、筛选了756种中草药和662种化学合成药,并研究治疗机理,发现克矽平具有保护吞噬细胞作用;汉防已甲素有抑制矽肺前胶原形成的作用,1978年该课题荣获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在治疗铅、汞中毒方面,应用了中科院药物研究所丁光生研制合成的,我国首创的中毒解毒剂二疏基丁二酸钠,肯定了其临床驱铅、驱汞的效果,第一个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正式报告。上海药物化学家王秩福首先合成解磷定,经毒理学、药理学和临床等协作研究,证实了其解毒效果,为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做出了贡献。

- 职业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 职业病特点《预防医学》
- 职业病种类《预防医学》
- 职业病名单《预防医学》
- 职业分布《预防医学》
- 职业病范围及规定范围的意义《预防医学》
- 职业疗法《康复医学》
- 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预防医学》
-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预防医学》
- 职业病《预防医学》
- 职业性传染病《预防医学》
- 值年用药《医学集成》
- 职业性耳鼻喉疾病《预防医学》
- 侄婿陈东山患休息痢下皆紫血《孙文垣医案》
- 职业性肺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侄媳叶氏身面四肢浮肿《孙文垣医案》
- 职业性肺疾病《病理学》
- 侄孙子忠痢下红脓如烂鱼肠腹大痛日夜百次《孙文垣医案》
- 职业性皮肤病《预防医学》
- 侄孙媳程氏体肥经闭者八年《孙文垣医案》
- 职业性哮喘《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侄孙女周岁发慢惊《孙文垣医案》
- 职业性眼病《预防医学》
- 侄孙女十岁大便脱肛鼻中出血《孙文垣医案》
-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预防医学》
- 侄孙君实遍身筋骨痛如虎啮《孙文垣医案》
- 职业性中毒《预防医学》
- 侄女八岁腹高于胸咳嗽呕吐甚则喷血《孙文垣医案》
- 职业性肿瘤《预防医学》
- 侄妇戴氏有妊五月忽血大下午后发热《孙文垣医案》
- 职业因素《预防医学》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