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外科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一、外科名家与医著

此期外科名家辈出,较著名的有马培之、余景和、高思敬、张山雷等。

马培之(1820~l898),字文植。江苏武进孟河人,精于外科,对内科、喉科也有很深造诣。光绪六年(1880年)进京为慈禧治病,由此医名显赫。他将自己平生常用验方、外用药,以及膏药的配制法,有关分科器械的使用等,总结写成《外科传薪集》(1892年),内容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又撰《马培之外科医案》(1893年),记载四十二种外科病症治法,介绍临证经验。所著《医略存真》(1896年)则“但取经言不详,前哲不道,创为论说”。全书一卷,首列其祖父马省三外科专论十六则,继为本人数十年临证心得。书中所论以外科为主,兼融众科,并收裁了不少马氏创制的效方。此外,又对当时广为流行,且被疡医奉为枕秘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作评注、补充及修正,对后世影响较深。余景和(1847~1907,字听鸿),内外科造诣精深。他主张外科医生要熟悉脉诊和方药,内科医生也要学习刀针手法。这样,当遇到内外兼证时,医生可以始终一贯地调治,不必更换其他科医生,患者从而受益。著有《外证医案汇编》(1891年),合青浦陈学山等外证医案七百二十六首,以及余氏自己的部分医案。研辑方案以内外两科兼症者居多。治法精当,示人以法。高思敬,于内外两科研究皆深,本内科之理,治外科之症。光绪十三年(1887年)主持天津养病医院外科医事。将日常所治诸疹以及有效方药别类分门,著为《外科医镜》12卷(1900年)。

张山雷,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初学内科二年,后从同邑黄墙朱阆仙氏学外科。朱氏五世业医,颇负声望,山雷为其得意弟子。弦氏著述颇丰,其外科代表作《疡科纲要》(19l7年)说理透彻,融会中西,所述方药皆切实可用,对后世影响颇深。《疡科纲要》共二卷。分四章。第一章总论,详述外疡的不同症状和脓血滋水形质的辨别。第二章为脉状,论述各种脉象与外疡的关系,合理进行辨证论治。第三章为治疡药剂,既论内服,又述外治,退消、行气、治痰、清热、理湿、温养、补益、提托、养胃等法均有论述。第四章膏丹丸散,介绍敷帖吹掺及内服方凡66则。张氏在书中试以西医理论阐释病机。书中所裁“锌氧油膏”、“樟丹油膏”,“水杨油膏”,既用西药锌氧粉、水杨酸及软膏基础剂凡士林等,亦用中药东丹。梅冰之属。此外如碘酊、石炭酸等西药均收载入书。在“洗涤诸方”中对消毒灭菌亦颇重视。

梁希曾:治颈疠尤擅。著《疠科全书》(1909年)凡一卷。全书对疠证辨治系统全面内外结合,治法独到。尤其外治法中多为经验秘方。是书为治专著,颇有影响。许半龙(1898~1939)著《中国外科学大纲》(1926年),分上下卷。此外,刘吉人著《外科学讲义》,对一般外科病及梅毒加以论述,并对当时好用轻粉等劫药治疗梅毒的弊病给予有力批判。

皮肤病、性病著作,如恽铁樵的《梅疮见垣录》,陆清洁的《皮肤科》,《性病科花柳科》,茹十眉的《皮肤病》、《性病》,秦伯未《花柳科学》,朱振声《淋浊自疗法》,俞慎初的《中国麻风病学》等。

近代时期中医瘘逐步发展晚为专科,如江苏痔科专家丁泽民,从高祖丁锦楠,祖父三祝,父辅廷,几代行医。(1914~1974),丁择民悬壶扬州、南京,秉承家技,治疗痔瘘,疗效显著。后又对传统的外用含砒枯痔激进行改进。痔科名医林墨园(1898~1974)浙江平湖世医,少随父习痔科,先悬壶于乡邑,后转至沪上开业。精于痔科,医治痔瘘以传统或线疗当为主,早年即采用西药局麻醉,改进手术方法,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名噪一时。认为根治肛瘘,关键在于找到内口,并加以正确处理。以上诸家的研究,均为所论各病的进一步专科化,打下了一定基础。

此外,邹汉璜的《疮疡》,曾懿的《外科纂要》。顾鸣盛的《中西合纂外科大全》,邹岳《外科真铨》,凌晓五《外科方外奇方》。邹存淦《外科寿世方》。余无言的《实用混合外科总论》及《实用混合外科学各论》等,均有一定影响。

二、外治法与外科手术法的丰富

这一时期外治法有重在发展,对内病外治作了大胆尝试。吴师机《理瀹骈文》(1864年)对清以前处治法作了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外治专著敷贴膏药广泛应用,使得膏药研制更为精良,从而促进外科诊疗水平提高。

外科手术疗法较前也有进步,从有关施行手术案例记述来看,近代中医外科手术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余听鸿氏《诊余集·外科医案》“截臂”节详细记载了手术截肢一案。随着手术进步,手术器械亦有发展。

在诸多医家努力下,这一时期外科有长足进步。虽面临医外科挑战,但其丰富的内外治法,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外科《中国医学通史》
  2. 外科《中国医学通史》
  3. 外科《中国医学通史》
  4. 外科《中国医学通史》
  5. 外科《景岳全书》
  6. 外科《中国医学通史》
  7. 外科《中医词典》
  8. 外科《中国医学通史》
  9. 外科《慎疾刍言》
  10. 外灸膏《中医词典》
  11. 外科《古今医案按》
  12. 外胫夹《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3. 外科《文堂集验方》
  14. 外经《中医词典》
  15. 外科《冷庐医话》
  16. 外经《中医名词词典》
  17. 外科《女科要旨》
  18. 外金津玉液《中医词典》
  19. 外科《眉寿堂方案选存》
  20.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医学微生物学》
  21. 外科、骨伤科与皮肤科《中国医学通史》
  22. 外踝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23. 外科、皮肤科《中国医学通史》
  24. 外踝疽《证治准绳·疡医》
  25. 外科病人的营养《外科学总论》
  26. 外踝疽《中医词典》
  27. 外科病人营养的补充途径《外科学总论》
  28. 外踝尖《针灸学》
  29. 外科病人营养缺乏的原因《外科学总论》
  30. 外踝尖《中医词典》
  31. 外科疮证《医学见能》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