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复医学
1982年卫生部指定鞍山汤岗子、北京小汤山、广东从化三个疗养院试办康复医学中心,此年石家庄河北省医院建立康复医学科,是为康复医学机构建立的开始。
1984年出现了一个建立康复医学机构的高潮。中山、同济、南京、安徽、上海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先后建立康复医学科。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康复部建成开放。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于1984年筹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1987年建成,成为我国当时规模最大、技术及设施最现代化的康复医学中心。
近年来卫生部着重抓综合医院中正规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在1989年12月颁发的《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的附件中有《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设置规范》,规定二级以上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指出该科为临床科室,要与理疗科分开设置,并对康复医学科的结构及设施提出基本要求。1992年5月中国康复医学会批准在南京召开全国性“综合医院建设康复医学科研讨会”,会议上交流了经验,研讨了建科方式,还提出建科工作中应注意一面争取领导支持,一方面要搞好自身建设;要处理好康复医学科与医院其他科室的关系,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及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与发展中国传统康复医疗的关系。
1993年1月,卫生部又召集有关专家讨论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标准。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概念,提出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师和治疗士的认可条件,康复科工作范围及质量控制指标以及人员设置和主要设备设置的参考指标。
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成立于1983年,1988年改名为中国康复医学会。为全国性一级学会,首任理事长为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至1992年成立23个省市级分会,并有13个专题或专业委员会。该会参加了国际康复医学会(IRMA),并组团参加了1986年与1990年的第五、六次国际康复医学学术会议。陈仲武及卓大宏两同志被聘为国际康复医学会顾问及执行委员,卓大宏同志并于1992年9月被康复国际(IR)推选为国际康复亚太地区医学委员会主席。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复协会成立于1986年,1988年改名为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简称康复协会,理事长为汪石坚。该会至1992年设有8个专题或专科康复研究会,会员6000余人。历年来在推动康复方面的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各方面专家为残疾人办实事,出版书刊、培训康复人才及宣传康复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中华医学会于1985年在理疗学会的基础上建立了“物理康复学会”,其全称为“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中华医学会的有些分科学会如神经精神科学会于1991年建立了神经康复学组,说明康复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已达到一定的深度。
从1984年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编写出版第一部大型参考书《康复医学》起,至1992年自行编写出版约15种,其中较重要的有《中国康复医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康复医学》、《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实用康复医学》等。翻译或编译书籍十余种,其中较重要的有Rusk的《康复医学》、《克氏康复医学》,日本的《康复技术全书》、《康复医学诊疗手册》等。
我国政府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制定了一系列的立法和规章制度,使康复医学的发展有了法律基础和可遵循的原则及具体指导,从而得到极大的促进,最重要的文件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1990年12月公布,由国家主席签署的重要立法。2.《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要点》卫生部、民政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于1991年7月联合发布的5年工作规划纲要,目的在“力求在较短时期内使康复医学工作能逐步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并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文件中对八五期间康复医学事业的基本任务和具体目标以及政策和主要措施作了详细规定。3.《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是卫生部于1989年12月颁布的重要文件,目的在实现医院正规化,提高医院素质及医疗服务质量。其附录中有对各级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基本要求及原则性建议。

- 康复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康复医学《康复医学》
- 康复医学基本原则《康复医学》
- 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学》
- 康复医学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 康复调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康复医学》
- 康复调理《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康复指导《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康复调理《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康复指导《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康复调理《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康平《中医词典》
- 康复调理《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康平《中医词典》
- 康复调理《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康普恩《中医词典》
- 康复调理《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康普恩《中医词典》
- 康复调理《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康仲殷《中医词典》
- 康复调理《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康仲殷《中医词典》
- 康复调理《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扛抬法《中医词典》
- 康复调理《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扛抬法《中医词典》
- 康复调理《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亢害承制《中医名词词典》
- 康复调理《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亢害承制《中医词典》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