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口腔医学
(一)口腔医学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
建国四十多年来,口腔医学的疾病防治工作,全国口保健网已有较普遍的布局。在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天津、西安、成都、重庆、广州等均有设备优良和治疗全面的口腔专科医院或牙病防治所,并设有病床收治口腔颌面外科各种疾病。县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也设立口腔专科,很多乡、区卫生院、城市街道医院都开设口腔科门诊为居民及学校学生进行牙病防治工作。在设备齐全的口腔医院,一般都采取分科治疗,下设口腔内科负责治疗龋病、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等;口腔颌面外科(包括美容整形外科)负责治疗口腔颌面部畸形、外伤、感染、肿瘤及颞下颌关节等疾病;口腔正畸科负责主治牙列畸形、错牙等;口腔修复科主治缺牙修复。有些口腔医院还开设小儿牙医科负责儿童口腔疾病的防治工作。据最近二年的统计,全国各省市设有口腔专科医院共约55个,设有口腔科的综合性医院共6000多所。口腔科医护人员约50000人以上,其中高级医学院校口腔专业毕业医师约占1/3以上。
口腔内科
在牙体和牙髓病治疗方面如牙髓塑化法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用自己设计和生产快速涡轮机作牙体各种同型的制备。在补牙材料的制造方面如高铜银汞合金、复合树脂、生物陶瓷等,已生产质量较高的系列产品,对牙体的美容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在牙周病治疗方面,近年来对牙周手术疗法的改进,各种自体、异体骨制品的植入,各种生物陶瓷修复牙槽骨缺损;牙周病系统调牙治疗及正畸等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在口腔粘膜病的治疗方面,应用局部对症及全身免疫制剂,配合广谱抗生素,对口腔粘膜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对口腔粘膜病与内科系统有关的综合症及特殊的感染等的综合治疗,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口腔颌面外科
在口腔医学的分科中,口腔颌面外科发展最快。近十年来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地的口腔医院相继成立了口腔麻醉科,使口腔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如激光穴位拨牙,经鼻腔盲目插管的“三头位”方法解决经鼻盲插的难点等。
在诊断口腔颌面部疾病方面,口腔放射学从单纯的放射诊断学逐渐发展为影像诊断学,如CT、磁共振已较广泛应用于诊断颌面部肿瘤及颞下颌关节疾病。口腔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一般血管造影技术及血管栓塞技术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修复学及口腔正畸学
近十年来,在口腔修复学得中发展了口腔修复生物力学,使口腔修复方法和效果更具有恢复正常咀嚼功能和面容美观的效力。
在口腔修复材料中,国产高分子黏结材料应用于儿童龋齿治疗、正畸附件的直接黏结等也有良好的效果八十年代初开始有国产的EB复合树脂、光固化树脂在临床广泛应用。此外,金属烤瓷材料、各类铸造合金材料的研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口腔正畸学在七十年代,我国学者结合国情设计应用一些有效可摘矫治器如“环托式矫治器”固位力和支持力强,将可摘矫治器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八十年代引进的功能矫治器提高了疗效和应用范围,采用引进的方丝弓、细丝弓等高效能的固定矫治器并自行生产带坏、托槽、釉质粘合剂及钛镍弓丝等器材,临床专业使用者已达60%~70%。传统的牙列不齐和错牙的矫治,目前已逐渐应用于成年人的正畸,与颌面正畸外科互相配合,对牙颌正畸矫治及青少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儿童口腔医学
近年来,对学龄前儿童大量开展局部氟化物涂擦和窝沟封闭,并试用硅胶、中药制剂防龋。此外,用激光幅照封闭沟隙防龋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口腔预防保健
我国口腔预防保健近十年来有技快的发展,1983年北京医大口腔学院研究所被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预防牙医学科研培训中心”,建立了我国口腔卫生工作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联系,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建”相呼应。该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培养了一批骨干,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城乡口腔保健工作,发挥积极作用。1983年我国首次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在10余万名中小学生中进行全龋病、牙周病流行病学的抽样调查,为我国开展口腔疾病预防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1989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世界预防口腔医学大会,同年成立了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的顾问组,指导组已制定出2000年我国口腔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第三次修改稿,待有关方面的批审实施。1989年9月由全国九个部委联合发起每年9月20日在全国开展“爱牙日”宣传活动。
(二)口腔基础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
在基础医学科研方面,近十年来不断创造、引进先进技术和实验方法。在口腔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结构学、生物力学、材料学、路学、激光技术、组织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中,都取得了许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成果,其中的些已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
口腔医学研究所的设立,最早为华西医大口腔医学院于1958年经卫生部批准建立,下设17个研究室,在龋病和牙周病的病因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该院于1989年经卫生部批准建立“卫生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对国内外开放以加强和促进口腔医学研究的发展。此外有北京口腔医学院、西安第四军大口腔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大口腔医学院等也相继成立口腔医学研究所,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各种高科技的专题研究。
我国口腔基础医学研究项目繁多,比较突出的成果在口腔解剖生理学方面有对正常人面部各器官形态及其间距离的测量数据,有修复颌面部畸形的参考价值。对面前静脉内毗静脉瓣膜的解剖观察比较和对成人颅纥颏孔、颊脂垫解剖、颈外动脉主要分枝的观察。

- 口腔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口腔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口腔预防保健《口腔科学》
- 口腔炎。《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口腔灶感染《口腔科学》
- 口腔炎《手穴手纹诊治》
- 口腔粘膜《常见病自测》
- 口腔寻常疣《临床激光治疗学》
- 口腔粘膜疤痕《理疗学》
- 口腔形态变化《百病自测》
- 口腔粘膜白斑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口腔纤维肉瘤《临床激光治疗学》
- 口腔粘膜病《口腔科学》
- 口腔纤维瘤病《临床激光治疗学》
- 口软《中医词典》
- 口腔外科疾病与饮食治疗《临床营养学》
- 口软《中医词典》
- 口腔前庭《口腔科学》
- 口软《竹林女科证治》
- 口腔气味《常见病自测》
- 口上梅疮《中医词典》
- 口腔疱疹病毒感染《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口上梅疮《中医词典》
- 口腔念珠菌病《口腔科学》
- 口舌《景岳全书》
- 口腔内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激光治疗学》
- 口舌《寿世保元》
- 口腔内粘液囊肿《临床激光治疗学》
- 口舌《古今医鉴》
- 口腔内血管瘤《临床激光治疗学》
- 口舌《万病回春》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