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神经病学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一)初创阶段

五十年代初期使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长沙、天津等处大量培养医学进修人员。1952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在38个医学院中,有30个开设有神经病学课程。1965年,我国除教学医院有较齐全的人员配备外,省市级医院和部分县级医院也有了神经科专业医师。

流行性日本乙型脑炎,1948~1955年间,此病在一些地区曾有较大流行。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对本病的流行病学,免疫学,临床和病理各方面均有深入研究。自1955年起,北京市儿童医院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为辅,治疗脑炎取得显著疗效。病死率逐渐降低,到1958年由原来的25.2%降至5.90%。寄生虫感染所致的脑型血吸虫病肺吸虫病脑囊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大进展。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维生素缺乏所的社经炎已明显减少。

根据上海第一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资料,癫痫的发病率在上海和北京分别为15.6%和9.79%。十五年间,对癫痫的病因,症状,诊断,分类,预后及治疗的研究均取得一定进展。在对癫痫患者脑脊液氨含量的研究中,发现其平均值为0.25微克,癫痫发作时脑脊液氨含量增加二、三倍,癫痫持续状态时氨含量更高,几乎24小内还不能恢复正常水平。用咖啡因可治疗小发作,而苯巴比妥或苯巴比土,溴化钾合剂及苯妥英钠对大发作有明显疗效。

(二)艰难曲折的发展阶段

自1966年到1976年之间,多数医院的神经科被取消而并入内科。《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被迫停刊,神经科学术活动被取消,专业研究工作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自1970年以来,各地区均有暂称“散多性脑炎”的报道,对该病的病因、神经精神症状、全身情况、血清学、免疫学、脑脊液、脑电图检查等做了大量研究,提高了诊断水平。对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进行了大宗病例临床分析并提出病因学说。北京、上海对该病患者进行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测定,结果显著减慢。结合肌电图检查,说明电生理改变能反映本病病理生理特点。

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自1974年以来,在血液流变学方面作了深入研究,测定血液粘度,聚集性,凝固性等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现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先兆之一,并可作为区别于出血性中风的诊断参考,也是治疗该病的一个动态观察指标。河北医学院应用脑超声波鉴别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经验。在治疗方面,上海第一医学院发现二磷酸腺苷(ADP)对缺血性中风病人血小板电泳有明显减缓作用,丹参有改善血小板抗ADP聚集的作用;吉林等地开始应用国产尿激酶治疗脑血栓形成有一定疗效。此外,各地对脑出血手术治疗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颅外血管吻合术积累了不少经验。

(三)飞跃发展阶段

1978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复刊,同年7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从此,神经病学无论在医疗、教学与科研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国外的学术交流频繁,目前,神经科病床已增至20000张左右。一些院校一级的研究所和神经科方面的专科人员培训中心相继成立。研究生制度的建立,为促进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到1995年,全国共设神经病学博士点9个,导师26名,共招收博士生94名,已毕业79名,硕士生点40个,导师106名,招收硕士生486名,已毕业446名。国内定期出版的神经病学方面的杂志发展到十余种。出版的书籍130余部。各项研究获卫生部所颁发的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20余项。

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学会下的学组学术活动活跃。自1984年到1991年先后成立了9个学组。这些学组对促进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许多贡献。

综合国内报告,对“散发性脑炎”的研究表明它实际上包括病毒感染及急性脱髓鞘两大类疾病。故不再用“散发性脑炎”一词。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发病率仍高,对本病病因的研究,大多认为与机体自身免疫有关,细菌及病毒感染为始动因素。对脑脊液及外周血淋巴亚群的观察,发现脑脊液T细胞明显增高,N细胞下降,周围血则相反,脑脊液中IgG亦升高,故认为本病是免疫障碍所致的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脱髓鞘病。寄生虫感染已大为减少。

自七十年代末,引进第一台CT机起,我们诊疗技术有了较大的变化,提高了对卒中的性质,部位,范围等的确诊率,由于检查方法简单,安全、迅速、准确,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技术由单支动脉穿刺发展到逆行定向导管选择性脑动脉造影,较广泛开展。更安全,简便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亦在少数地方应用。脑血流速度检测,氚吸入或氢离子清除法测量局部脑血液等也在国内一些地区开展。核素脑血管造影,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椎动脉的颅外段及脑血管病变等在少数地方也有应用。视、听及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地形图,神经心理检查等有助于客观地了解脑血管病所致的脑功能障碍。各种实验性脑血管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对各型脑血管病的病理,病理生理,生化改变等进行研究。发表了很多有关脑血管病患者或实验动物的不同时期的酶,中枢神经介质,神经肽,前列腺素,环核苷酸及自由基,维生素E水平等的研究报道。与诊断手段相比,脑血管病的治疗尚无重大突破。对缺血性卒中,除传统的扩容稀释疗法外,用蛇毒治疗的报告称疗效在80%以上,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仍以综合措施,中西医结合等为主。

对癫痫的病因和该病机理研究涉及多方面。癫痫的遗传学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遗传性癫痫患者率为219/10万。对双生子患癫痫的研究亦表明了遗传的易感性存在。脑电图及遗传免疫学研究亦发现癫痫家系成员,尤其一级亲属中,脑电图异常率及免疫球旦白异常率都较正常人高。关于遗传方式,多数人认为属多基因遗传,但亦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报告。对癫痫发病机理的探讨,如对癫痫患者及实验动物模型的脑脊液中单胺介质代谢物,氨基酸介质,酶,环核苷酸等的观察,都有研究报告发表。血微量元素改变,免疫功能改变等亦有报道,但确切机制尚待研究。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神经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2.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生理学》
  3. 神经病综合征(一)《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4. 神经、免疫与健康《免疫与健康》
  5. 神经垂体《生理学》
  6. 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7. 神经垂体及其与下丘脑的关系《组织学与胚胎学》
  8. 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特性和共性比较《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9. 神经丛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0. 神经、精神疾病生化诊断《临床生物化学》
  11.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的代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2. 神经《骨科学》
  13. 神经递质的检查《临床生物化学》
  14. 神经《口腔科学》
  15. 神经递质的生物化学基础《临床生物化学》
  16. 神经《耳鼻咽喉外科学》
  17. 神经递质共存的研究《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8. 神经《组织学与胚胎学》
  19. 神经电生理检查《康复医学》
  20. 神经《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1. 神经对免疫功能的作用《生理学》
  22. 神箭《急救广生集》
  23. 神经放射线检查《神经病学》
  24. 神茧散《冯氏锦囊秘录》
  25. 神经根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6. 神济《中医词典》
  27.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生理学》
  28. 神机《中医词典》
  29. 神经官能症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30. 神火照法《医学心悟》
  31. 神经管和神经嵴的发生和早期分化《组织学与胚胎学》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