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法医学
(一)法医检验
明代规定,京城的检验由五城兵马司负责初检,京县知县负责复检。外地初检委给州县正官,复检由推官负责。
检验程序:未检之先,对尸亲、证佐、凶犯人等进行详细审问,令其实招,以何物伤何致命之处,立为一案。随即去停尸所,督令仵作如法检报,认定其致命之处。细验伤处的圆长斜正,青赤分寸,果否系某物所伤,合同一干人众质对明白,各情输服,然后成招。其中或有尸久发变青赤团色,须辨析清楚,不能听凭仵作混报殴伤。《大明律例》对检验失职作了明确规定。明代关于免检的规定,比宋代更为具体,“据杀伤而死者,亲属虽告,不听免检。”
检尸文件:沿用元代的检尸法式。
保辜:明代在唐律有关规定基础上,对保辜增加了保辜余限,在余限期内,伤者死亡,亦依杀人论。
明代检验制度建立起从告辜到告检的程序,是其一项成就。是由吕坤(提刑按察司按察使)首先在山西等处建立的,主要由两个格式构成,即人命告辜式和人命告检式。
两个格式的用法是:
? 被殴之日,解衣由内亲见证损伤性质,按人命告辜式格式写出告辜状,抬被殴人投递到官。
! 检官亲自检验,登记伤痕,限以保辜日期,则令凶犯寻医调治,案候在官。
: 身死之日,照人命告检式写出告检状。
’ 检官依照告辜状原供伤痕,依法检验,若被殴后未告事,除当时打死及在三日之内者准予检究外,其余死后告人命者,俱以假伤骗诈及自殴诬人论,不准。
(二)法医学书籍
明代法医学书籍,除重刊元刊本《洗冤集录》和《无冤录》外,还刊行了一些改编本和节要本。《洗冤捷录》2卷,不著撰人姓氏,附刊于《御制新颂大明律例注释招拟折狱指南》卷10~15的顶栏。该书内容以《洗冤集录》为主,揉合《无冤录》内容而成,《洗冤法录》不分卷,附刊于题为熊鸣岐辑《鼎镌钦颂辨疑律例昭代王章》一书第5卷正栏,内容以《洗冤集录》为主。辅以《无冤录》,《洗冤录》节要本不分卷,《洗冤集览》2卷,王圻编。亦为《洗冤集录》的改编本。
(三)确定死亡的新方法
我国早有以呼吸停止及脉搏停止确定死亡的方法。明代为防止囚犯脱逃,提出了确定死亡的新方法,由于“重犯买通狱卒、医生,诈称病故。掌印官相验不亲,委官亦恶凶秽,呈报真死,及尸出而脱逃”,为了确定是否真死,吕坤提出:“停息、定脉尤可凭,凡验囚尸,须要仵作仍须通鼻无嚏、勒指不红、两目下陷、通身如冰者,方准搭结报死”,其中通鼻无嚏、勒指不红、遍身如冰(尸冷显著),用这三项确定是否已真的死亡,较前就可靠得多。这一发现,成为明代法医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 法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法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法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法医科《中国医学通史》
- 法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法医《中医名词词典》
- 法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法医《中国医学通史》
- 法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法象余品《医学启源》
- 法医学的证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法时《中医词典》
- 法医学之进步《中国医学通史》
- 法律责任《传染病》
- 法阴阳《类经》
- 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
- 法制《中医词典》
- 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法制半夏《外科传薪集》
- 法律责任《中药法规》
- 法制蛋《奇方类编》
- 法律监督《医院药学》
- 法制黑豆(《景岳全书》)《中医饮食营养学》
- 法罗海《滇南本草》
- 法制熟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法乐氏四联症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 番瓜子《中药学》
- 法乐氏四联症《心脏病学》
- 番红花《本草纲目》
- 法乐氏四联症《放射诊断学》
- 番木鳖《本草纲目》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