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发展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一)中医教育

台湾中医界为争取举办高等中医教育,先后与日本殖民统治者、民国政府等进行了六十多年的抗争与申请,终于1958年得到批准。1958年在台中市正式开学。七十年代末,“台湾都市与乡镇居民之医疗保健行为研究”,发现都市家庭有60%曾看过中医,乡镇居民家庭有70%看过中医;中医的补方、补品、针灸、单秘验方及中成药,更是极为流行,或与西医疗法合并使用,这一调查之结果,也给中国医药学院的中兴以有力的支持。

中国医药学院在“经过一段荜路篮褛艰辛时日,本赖创办先进及历任董事努力,得以成长茁壮,至民国六十一年(1972),陈立夫先生担任董事长,郑通和先生担任院长后……”。至1995年,“中国医药学院规模,已颇齐全,大学部有十个学系,夜间部亦有药学、护理两系,研究所硕士班有六所,其中三所设博士班”。十个系在校学生3968名,其中中医中药学系在校学生1267名。另外有中国医学研究所、中国药学研究所等六所培养研究生,共有硕士生141名,博士生52名,其中中医中药之硕士生57名,博士生35名。另外,该院还创设中药展示馆,1996年始正在改建为中医药展示馆,颇富特色。

中国医药学院有两所附设医院,即1980年成立于台中市附设医院,规模宏大,中西医学科齐全,是台湾中部地区容量最大的医院之一。另一所即1985年设立于北港的附设医院。两院均为中西医合作之医院,亦为医学系及中医系学生实习场所。

(二)中医中药科研工作

台湾地区研究中药之历史比较早,在日伪时期已有开展,但中医研究应当说是比较晚的。1957年,台湾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正式成立筹备处,1956年台湾立法院第十一次院会通过中医教育法案:设置中医学校及成立研究机构。次年成立中国医药研究所筹备处,1963年正式成立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该所自筹备之日起至今己40年,其研究工作的重点似仍以中药之研究为最。

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经1995年元月立法院三读通过含54位研究人员共99人之编制,数十年来,除从事生药学及组织培养外,主要从事中药化学成分之分离、鉴定及合成,以期发现作用於心血管、中枢神经、免疫系统、抗癌及抗病毒之药物。也从事中药成份毒性及药物动力学之研究。

在其图书馆及资讯组,对中医典籍进行整理研究,并与中国医药学院合作,编辑出版学术刊物——《中医药杂志》。关于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如对《黄帝内经素问》等古典医籍的整理与编辑新解,出版推广。同时,编辑出版现代中医药专著与研究成果,以及期刊,目录、资讯网络、资料库、影像等等。

(三)中西医整合研究

1993年在台中创建了中西医整合研究会,推动交流中西医整合学术研究。

在癌症研究方面,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设备,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与针灸、割治方法,系统观察癌症治疗的经验,取得了若干有价值的结果。例如:中药的抗突变、中药诱导细胞分化、增加免疫系统功能等。

关于肝炎的研究:台湾乙型肝炎之发病率比内地更为严重,由台湾行政院肝炎防治委员会统筹规划,卫生署具体实施,国科会推动相关基础研究及乙型肝炎免疫制剂开发等,鉴于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尚无理想防治方法,他们集中力量把研究重点转到中医中药。在临床研究方面确定研究模式,脉诊现代化研究,辨证分型研究,辨病治疗研究。

关于泌尿系疾病治疗研究:他们对中医治疗此类病的利水法、益气健脾法、清热利湿法、活血化瘀法、通腑逐水法、固涩法等结合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路结石、感染及肾移植反应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研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于糖尿病研究:由国科会、卫生署联合在八十年代始,将糖尿病中医治疗与降糖方药实验研究以及有效方药成分提纯,纳入重点研究范畴。在筛选降糖中药方面,证实长春花菝葜等20多种中药经皮下注射,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熟地等口服有降血糖作用,其中生地苍术等降血糖作用强而持久。

(四)针灸研究的发展

七十年代初,台湾国科会牵头召集荣民总医院、三军总医院、台大医院、台大医学院、国防医学院等,成立了针灸研究小组。确定以传统针灸为基础,以现代医学技术及学理,观察针灸对疾病治疗、镇痛与麻醉之实效,从而探讨其生理、生化以找其作用机理。

为了交流内外经验,先后由国科会于1975年组织召开第一届针灸研讨会,有40多位学者报告了他们的研究论文。

1982年,由卫生署与中国医药学院联合举办第一届国际针灸研讨会。1986年又召开了第二届国际针灸研讨会,进一步促进台湾针灸的内外交流与深入发展。

台湾针灸之研究除基础理论探索与临床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积累与创造了不少新观点,新假说与某些成果外,使针灸学术在台湾获得空前的普及,不但中医界给予针灸学术以新的关注,更在西医界、生物物理等现代科学界得到学者们的重视。

(五)中医书刊整理与出版

1950~1969年,虽然在中医处境方面逐渐有所改善,甚至中医高等医学院校中国医药学院已经创办,国立之中国医药研究所也已正式建立,但出版中医药书刊仍是很不景气的。据统计:五十年代出版之中医书包括翻印者仅三种;六十年代虽有所增加,也只有12种,其中包括中医综合著作3种,内科1种,妇科1种,儿科2种,针灸2种,中药2种,方剂1种。

1970~1979年,随着中医在全球影响的进一步扩大,据统计在此十年间出版中医药图书多达40多种,尤以临床各科之图书增加更快。比前二十年年增长30多倍。

1980~1989年,台湾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书刊出版市场扩大,社会需求日益增长,此期仅前五年出版的中医药书籍已达880余种。不但数量上进一步迅猛增加,而且在学术水平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医药期刊,与中医药图书之出版大体相似,前期不但数量少,且多时办时停,质量亦较差。后期特别步入八十年代,期刊数量明显增加,仅1989年新登记的期刊就有8种,使其总数多达20余种,所刊学术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九十年代以来,台湾中医药期刊逐渐增加了大陆学者的论文,使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空前发展。台湾中医药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较大者,当首推中国医药学院与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医药杂志》。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中医药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2.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
  3. 中医药概况《中国医学通史》
  4.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
  5. 中医药概况《中国医学通史》
  6.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
  7. 中医药是否可以减肥呢?《中医之钥》
  8.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学》
  9. 中医药书籍的出版《中国医学通史》
  10.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中医养生学》
  11. 中医药学的文明史《中国医学通史》
  12.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中医养生学》
  13. 中医药学术团体的建立《中国医学通史》
  14. 中医眼科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中医眼科学》
  15. 中医药研究中开展动物实验的意义《实验动物科学》
  16. 中医眼科学发展简史《中医眼科学》
  17. 中医药研究中开展动物实验应注射的问题《实验动物科学》
  18. 中医学理——阴阳五行《中医之钥》
  19. 中医药诊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近况《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0.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基础理论》
  21.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中医基础理论》
  23. 中医饮食保健《趣味中医》
  2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
  25.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中医饮食营养学》
  26.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27. 中医有许多秘方、偏方,为什么中医都这么自私,秘而不宣,不肯公开,以供大众治疗之用?《中医之钥》
  28. 中医先兆证特点《中医疾病预测》
  29. 中医与西医的差异《中医之钥》
  30. 中医先兆证规律《中医疾病预测》
  31. 中医语言异常辨病《常见病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