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儿科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继前代巫方及卫汛《颅囟经》之后,儿科医家有“江左苏家”,其医术“传习有验,流于人间”。还有北齐医家徐之才,曾撰《小儿方》三卷。梁代关于儿科的医书有:王未钞《小儿用药本草》二卷,王未撰《疗小儿杂方》十七卷,徐叔响《疗少儿药方》三十七卷。范氏《疗小儿药方》一卷,《杂汤丸散酒煎薄贴膏汤妇人少小方》二十九卷,《疗少小杂方》二十卷,又《疗少小杂方》二十九卷,均佚。从唐宋之后医籍所存佚文中,尚可窥其大略,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儿科疾病的治疗经验,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

天花是危害小儿健康最大的烈性传染病。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最早对它的典型症状和流行作了描述,防治天花从此成为医家的重要课题。

新生儿破伤风至晋代,医家发现该病与断脐不洁,感染“风”毒有关,提出使该病概念更为明确的病名“小儿脐风”。晋代皇甫谧《黄帝甲乙经》卷始载;“小儿脐风,目上插”。“口不开,善惊”,”风从头至足,痫瘛,口闭不能开,每大便腹暴满,按之下下,噫,善悲,喘。”所术多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病候,是典型的破伤风征象,说明当时医生对该病认识水平的提高。

这一时期,儿科治疗方法日渐丰富。从现存资料看出,当时儿科治疗学已渐趋完备。陈延之《小品方》中详列小儿伤寒、客杵、咳嗽、身热、渴利、热利、积滞、疳症、盗汗、夜啼、小便不通、丹疮、解颅、蓐内赤眼、口舌疮、重舌、悬、齿不生、发不长等涉及各科病证的治疗。治法除汤药、散剂之外,还有外敷、点眼、针刺等多种。被誉为“急诊手册”的《肘后方》,也有救治小儿急证的方药,如“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者”方。

这一时期,医家已注意儿科医案的记录和整理。由于传世医书不多,现存《外台秘要》卷三十六中有《小品方》儿科医案二则佚文。一则为小儿误吞铁珠子,后渐瘦瘠,有时下利,恶寒发热,数医治疗无效,后医细察病由,处方施药而愈。另一医案更为详尽,有一位六七岁的女孩患腹痛,其母触摸,“觉手下有一横物在儿肉里,正平横尔。”脱衣察看,“肉完净无有刺处”,“其母即以爪甲重重介之,乃横物折爪下两段”。请医生诊治,认为“母常带针,裸抱儿体,针入儿肌肤中”,日久,针朽易折,故“令患腹痛不安”,遂令病孩“服温中汤”而治愈,并记录追访情况,“后长大嫁,因产乳,不闻道针处为患。”这一医案,从病因、症状、体征、诊断、治疗到预后等,叙述细致完备,反映了当时医家认真细致的诊疗作风。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2. 儿发疏薄《中医词典》
  3.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4. 儿发干枯《中医词典》
  5.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6. 儿发成穗《中医词典》
  7.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8. 儿发不生《急救广生集》
  9.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10. 儿发不生《中医词典》
  11.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12. 儿疮《奇效简便良方》
  13.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14. 儿初生将息法二首《外台秘要》
  15.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16.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景岳全书》
  17. 儿科《石室秘录》
  18.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妇人规》
  19. 儿科《文堂集验方》
  20. 儿初生《卫生易简方》
  21. 儿科鼻病《冯氏锦囊秘录》
  22. 儿茶酚胺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3. 儿科病理特点《中医儿科学》
  24. 儿茶酚胺、多巴胺《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25. 儿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26. 儿病本气篇导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7. 儿科病因特点《中医儿科学》
  28. 蒽和菲《医用化学》
  29. 儿科齿病《冯氏锦囊秘录》
  30. 鳄鱼《本草纲目》
  31. 儿科唇口病《冯氏锦囊秘录》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