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剂学
同药物学类似,辽夏金元时期的方剂学也明显萎缩了。
宋时已设立御药院,《政和本草》中已引用“《御药院方》”,元代承袭宋制,亦设立御药院,掌握由各地进贡和外藩馈送珍奇药品,修造汤药。现存《彻药院方)系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之成方配本,大多是搜集金元及宋的宫廷秘方,多为配制丸、散、膏、丹之类成药的医方,不少方剂为一般方书未见者,是名符其实的宫廷秘方。
《瑞竹堂经验方》为元代萨得弥实(一作沙图穆苏)撰。原书15卷,按疾病分为15门。
元代李仲南汇集古人医书,于至顺二年(1331)撰成《永类钤方》22卷,该书以医经为本,详列外感内伤诸病,尤重骨伤科,在体例上以脉、病、因、证、治为“五事’,钤而为图,贯穿彼此,互为发明,使人一目了然。
与李仲南不同,危亦林是医学世家,他积祖传五世分科习业的经验,撰成《世医得效方》19卷。在该书中毫无保留地公开了大量秘方,是难能可贵的。除搜集古方和整理家传方外,危亦林还注意博采民间验方,在该书中记载了很多劳动人民发明的简便易行的单验方。全书共载各种方剂3000余首,可说是现存元代方书中的巨著了。
元末出现了一部特殊的医方集《回回药方》。该书是一部中外医学交流的产物,是一部回回医学传人后在蒙古和元代百余年同汉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逐渐汇合而有明显的阿拉伯医学特点的医学著作,因元代大都(北京)和上都(多伦)设有两边回回药物院,或许《回回药方》为该机构的处方集,尚须新的史料证明。《回回药方》中大量阿拉伯药物,也有象牡丹皮、巴豆、当归、细辛、知母等中国特产药物,还有一些由阿拉伯经中南亚、欧洲、非洲传入,早已被中医习用的中药,如无花果、石榴、安息香、乳香、没药等,书中残存医方涉及内、外、妇、儿等科,还有制药技术的记载,其中对骨科的记载尤为突出。金元时期的方书还有金代赵大中编辑的《风科集验方》共28卷,载方632首,后经赵素增订,增至1900余方,成为风科最完备的著作。此外有释继洪的《岭南卫生方》和《澹寮集验秘方》,分别为论述山岚瘴气治法及生平历效方剂。还有艾元英《如宜方》、王东野《集验方》、元好问《集验方》、孙允贤《类证南北经验医方十戒》等等。

- 方剂学《中国医学通史》
- 方剂撷英《虚损病类钩沉》
- 方剂学《中国医学通史》
- 方剂配伍《中医词典》
- 方剂学的成就《中国医学通史》
- 方剂配伍《中医名词词典》
- 方剂学的成就《中国医学通史》
- 方剂古今论《医学源流论》
- 方剂学的成就《中国医学通史》
- 方剂《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 方剂学的成就《中国医学通史》
- 方剂《喉科秘诀》
- 方解石《千金翼方》
- 方剂《中医词典》
- 方解石《本草经集注》
- 方技中医术为要《友渔斋医话》
- 方解石《新修本草》
- 方技《中医词典》
- 方解石《证类本草》
- 方广《中医词典》
- 方解石《名医别录》
- 方骨《中医词典》
- 方晋偕翁乃媳咳嗽成痨预决不治《程杏轩医案》
- 方谷《中医词典》
- 方炯《中医词典》
- 方古庵论《温热暑疫全书》
- 方诀无隐章《韩氏医通》
- 方古庵·附余暑论《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方开《中医词典》
- 方法总论《伤科汇纂》
- 方考《医述》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