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一、西方生理学的传入

19世纪中叶,西方生理学随着医学被再度传人中国。最早的是1866年广州博济医局附设的南华医学校开设生理学等课程。同文馆于1872年春也开设了生理医学讲座。李鸿章于1881年设立的北洋施医局也教授解剖生理课。

最早的解剖生理学专著当推英国的合信与中国人陈修堂合译,1851年出版的《全体新论》,这部书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就内容看,仍然以解剖学为主,但书中也涉及到的生理功能的简要介绍。

目前可见的最早专门介绍西方近代生理学的著作当推由艾约瑟(EdkinsJ.)所译的《身理启蒙》,该书系《格致启蒙十六种》之一,初刊于1886年,与其他同时期有关书不同的是,书中介绍了有关器官是如何行使其功能的,即生理功能的机制及调控机制,并介绍了不少有关生理实验。该书虽印数不少,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国人的重视,影响不大。

目前所见的最早国内学校所用普通生理学教材可能是1902年由包尔培、廖世襄等译,经总理学务大臣审定的《动植物生理学》,书中内容通俗简单,程度很浅,此外还有丁福保编写的《生理》和译补的《生理卫生》,以及谢洪爽编写的《生理学》等。清末在医学校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中文生理学教科书可能要数《哈氏生理学》(W.D.HamiltonHandbook ofPhyicology),该书最初由传教士医生高似兰等译为《体功学》,于1906年出版,后又有据不同版本多次翻译再版的版本。

二、中国近代生理学的建立

1913年,教育部在癸卯学制的基础上公布了新大学规程,其中规定,大学医科中设有“生理学”和“生理学实习”;农科中设有“动物生理”和“植物生理”;理科中的动物学门和植物学门中设有“生理学”。到了20年代中期,有些普通理科大学也开设了水平较高的生理课。随着在国外学有所成的学者陆续归国,生理学师资不断得到充实,不少优秀者被条件好的学校包括教会学校聘用,以取代外籍教师,在国内生理学教学中发挥出重大作用。在2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各学校的生理学课堂上只有讲授而无实验。直到1925年,林可胜自美国回国后,国内才率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开设了实验课。

早期在国内从事生理学研究者大多是医院医生及在华外籍人,国人最早从事生理学方面研究大约是在1914年前后。如陈永汉分别于1915年和1917年先后发表了关于正常华人和脚气病患者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研究。在20年代以前,对生理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关于中国人各种生理常数的测定,在用实验手段探讨生理学机制方面则几乎是空白。20年代以后,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如北京协和医学院、湖南湘雅医学院、南满医科大学、北平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以及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等处逐步开展了一些程度不同的实验研究。

1922年,协和医学院的外籍教员发起成立了“中国实验生物医学会北平分会”(The Society ofExperimentfal Biology and Medicine,PeipingBranch),在该校任职的部分中国教员也参加了该会组织的学术活动。以后,一些留学回国的学者认为,应当成立自己的学会,把中国生理学事业发展起来。于是,于1926年2月27日,由林可胜提议,吴宪附议,中国生理学会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宣告成立,林可胜被选为第一届会长。该会还决定创办学术季创《中国生理学杂志》(ChinaseJournal of Physiology)。至此,中国不但有了生理学教学、研究,而且还有了学术团体和刊物。中国学者的出色工作渐渐取代了在华的外籍学者,在中国生理学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使中国生理学较快地发展起来。

三、中国生理学的发展

(1)基本情况:

1926~1937年的十余年中,中国生理学的发展是迅速稳固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生理学研究成果明显增多,而且质量颇高,其中消化生理和神经生理的某些课题研究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其次,国内生理学教学中已基本普及了实验课,并在条件好的学校建立了教学科研体系。再次,当时学术交流频繁活跃,除了通过杂志外,生理学会通过组织举办年会、夏季会、选派代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此外,在协和医学院等处邀请外国著名专家学者来华讲学或做短期工作,并选派不少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出国深造或进修考察。

1937~1945年间的抗日战争,使国内生理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受到很大影响,但并没有中止。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生理学研究水平较高的北京协和医院和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院因属外国人在华设立的机构,在1941年以前没有受到太大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华西协大医学院有关学者的帮助,迁到成都华西坝的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在蔡翅等学者的努力下在后方崛起,使成都成为战时中国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那里,不但很快恢复了教学、成立了生理学研究所,并且还于1938年秋成立了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分会于1941年6月起,出版了简报(Proceedingsof chinese Physiology Society,Chengto Branch),由蔡翘主编,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不久才停刊。

抗日战争结束至1949年间,中国生理学的发展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尽管如此,中国生理学者们在艰难环境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坚持工作。

(2)研究状况及主要成就

1949年以前中国生理学的重要成果主要见于《中国生理学杂志》和《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简报》,此外,还可见于《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及有关学校的校刊。由于当时生理学的含义较广,包括了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药理学等方面。当时生理学(狭义)研究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研究最为出色,如林可胜等人对胃的运动和分泌,特别是胃液分泌机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作出了许多重要发现。他们还于1932年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并提取一种可以抑制胃液分泌的物质肠抑胃素(enterogastrone,不是一个单独的激素,而是具有共同作用的几种肠道激素的总称)。“这项发现被公认为是具有重要生理意义的经典性”作品。

国内最早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研究的可能是汪敬熙,他带领同事们所做的对皮肤电反射的研究使他成为国际该领域的先驱之一。协和生理系在神经系统方面的工作最为引入注目,有林可胜等人关于延髓交感中枢的系列研究,张锡钧等对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冯德培等关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系列研究等,这些研究在当时国际上都居领先地位,有的属于开创性研究。肌肉、循环、代谢以及内分沁方面也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有细胞、呼吸、感官和生殖方面也有涉猎,但多零散无系统。中国近代生理学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尽管至1949年,中国的生学基础仍很薄弱,但中国学者的早期工作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生理学《中国医学通史》
  2. 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医学免疫学》
  3. 生理学《生理学》
  4. 生理性咳嗽《常见病自测》
  5.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生理学》
  6. 生理性黄疸《儿科学》
  7. 生理学合参卷一《止园医话》
  8. 生理性飞蚊症《眼科学》
  9. 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生理学》
  10. 生理始基《预防医学》
  11. 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
  12. 生理全息与病理全息《中医疾病预测》
  13. 生理意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4. 生理剖解学的证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5.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生理学》
  16. 生理机能改变《病理生理学》
  17. 生理状态《实验动物科学》
  18. 生理功能与病理生理《临床营养学》
  19. 生理作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0. 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生理学》
  21. 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理疗学》
  22. 生理功能的调节《生理学》
  23. 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理疗学》
  24. 生理反射《物理诊断学》
  25. 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理疗学》
  26. 生理保健《中医儿科学》
  27. 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理疗学》
  28. 生理《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29. 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理疗学》
  30. 生克《医述》
  31. 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理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