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医学社会学
医学社会学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它开端于1981年12月7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医学辩证法学术讨论会,由刘宗秀任组长,并在北京、哈尔滨等地相应设立了分组,同时确定了重点研究课题,提出了近期工作规划。
1982年8月在黑龙江牡丹江市镜泊湖召开了“近期工作规划会议”。会上决定积极筹建中国医学社会学研究中心;加强情报资料工作;继续办好内部交流刊物并在《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开设医学社会学专栏。1983年8月26日受卫生部委托,在黑龙江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举办了首届“全国医学社会学讲习班”,应邀讲课的有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王康,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蔡文辉、蔡勇美及国内的刘宗秀、陶乃煌、阮芳赋、徐维廉等学者。来自全国16个省、两个自治区,三个直辖市的90多位学员参加了学习。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医学社会学教学、研究人员。1984年8月1日,在北戴河召开了首次医学社会学学术讨论会,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恰港特教授及蔡勇美付教授应邀参加并在会上分别作了对药物滥用问题,差异行为医学化,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城市社会学与医学社会学的关系学术演讲。
1985年6月4日在哈尔滨举办了“现代医学管理学讲习班”,课程中很大部分是有关医学社会学的。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作了“医院作为社会组织及美国现代医疗保健机构的新发展”的报告,恰港特则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医学社会学”,我国学者阮芳赋对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医学的区别及医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986年8月社会学学者刘宗秀出席了第二届亚洲地区健康与医学社会学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宣读了题为“中国沿海十个开放城市卫生工作改革的社会学研究”的论文。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参加国际性的医学社会学会议。
在教学方面,随着中国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陆续建立了一批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或专业,也相应开设了医学社会学课程。许多学校在医疗系、护理系等开设了医学社会学的选修课。《中国医院管理》杂志自1983年7月起连载《医学社会学概论》十九讲,作为刊授大学教材,这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社会学讲义。
在研究工作方面黑龙江、北京、江苏、南京、山西、陕西等地相继建立了医学社会学研究会,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开展专题研究、出版论文集,还定期出版了《医学社会学通讯》以交流学术信息。在出版方面,《医学与哲学》杂志、《中国医院管理》(开设有专栏)、《中国社会医学》、《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等杂志,发表了大批医学社会学的论文和译文。同时,1984~1986年出版的专著或编著有蓝采风等著的《医疗社会学》、《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出版的《医学社会学概论》论文集。蔡建章主编的《医学社会学》教材。
自1986年后,该学科的发展又进入了新的阶段,此阶段的学术研究重点为:第一,在已经对医患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对商品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研究,强调病人的经济和法律权利及对慢性病人心理行为和社会态度的研究;第二注重对吸毒、性病及老年人、军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医疗保健社会问题的研究;第三对卫生及医院文化的研究;第四时卫生任制,医疗保健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第五健康概念的研究等等。此阶段出版的书藉有:1987年美国专家恰港特与刘宗秀合著的《医学社会学》,1989于郭继志、李恩昌等人主编了《现代医学社会学》、1991年由张一鸣主编的《社会医学与医学社会学》,1992年由孙牧虹等编译的美国F.D.沃林斯基所著的《健康社会学》。1993年由周浩礼等主编的《医学社会学》。

- 医学社会学《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上许多重大发现与动物实验的关系《实验动物科学》
- 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暂行条例(北京)《实验动物科学》
- 医学入门《侣山堂类辩》
- 医学史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蠕虫《人体寄生虫学》
- 医学史的概念《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人类学《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史的理论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模式——健康观和疾病观《免疫与健康》
- 医学史著述及资料《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模式,恩格尔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
- 医学提举司《中医词典》
- 医学名词统一活动《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提举司副提举《中医词典》
- 医学律令《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提举司提举《中医词典》
- 医学科学研究与动物实验的关系《实验动物科学》
- 医学统计学及其主要内容《医学统计学》
- 医学教育在实施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预防医学》
-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索引)《医学微生物学》
- 医学教育学《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医学微生物学》
- 医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文献学《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系统的思想《医学心理学》
- 医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心理学《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医学心理学》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