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哭
悲哭者肺之声,泪者肝之液也。若六脉弦紧者,先以温汤浸其身取汗,次以凉膈散之类清其内热,此张子和治法如此。若因乳母怒火,遗热于肝,肝火炎炽,反侮肺金,金木相击,故悲哭有声者,宜用六君、柴胡、山栀,以补脾清肝;用六味丸,以壮水生木。有因惊风,过服祛风燥血之药而致者;有因吐泻,内亡津液而致者;及禀父肾阴不足,不能生肝者,治各审之。若小儿忽然大叫作声者,不治。此禀肾阴不足,虚火炎上故也,用六味丸,多有生者。仍参览夜啼、客忤、惊啼、重舌、口疮、天钓、内钓等症。
治验一小儿每忽哭白睛多,每悲面色赤。余谓∶禀赋肾虚,火妄动而然也。用地黄丸。半载后,虽哭而面色不赤,诸症皆愈。
一周岁儿,痰嗽哭不已,用抱龙丸,少止,良久亦然。余视其右腮洁白,左腮青赤,此肺肝二经,相击而作。先用泻白散祛肺邪;次用柴胡栀子散平肝木;后用地黄丸滋肾水,而痊。
一小儿 啼叫,额间青黑,此惊风肝木乘脾,腹中作痛也。先用六君子汤加木香、柴胡、钩藤钩,啼叫渐缓;更加当归,又二剂而安。
一小儿发热夜啼,乳食不进,昏迷抽搐,痰盛口噤,脉纹如水字,此脾肺气虚,风木所乘,痰食积于胸腹也。先用大安丸,后用六君子加钩藤钩,而痊。
凉膈散(方见疮伤)
防风通圣散(方见风症)
六君子汤(方见内钓)
六味地黄丸(方见肾脏)
泻白散(方见肺脏)

- 悲哭《保婴撮要》
- 悲哭《证治准绳·幼科》
- 悲门《张氏医通》
- 悲哭《医学纲目》
- 悲伤《续名医类案》
- 悲恐解《素灵微蕴》
- 悲伤《校注医醇剩义》
- 悲哀(养生余录 上)《古今医统大全》
- 悲胜怒《中医词典》
- 悲哀《中医词典》
- 悲郁《中医词典》
- 悲《银海指南》
- 悲则气消《中医名词词典》
- 悲《古今医案按》
- 悲则气消《中医词典》
- 悲《医碥》
- 悲中《中医词典》
- 悲《证治准绳·杂病》
- 北地太守酒《备急千金要方》
- 悲《张氏医通》
- 北豆根《中药炮制》
- 悲《中医词典》
- 北方少数民族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 卑监《中医词典》
- 北方下疰香港脚论《卫生宝鉴》
- 卑惵《中医词典》
- 北方香港脚治验《卫生宝鉴》
- 卑《中医词典》
- 北海林先生题喻嘉言疫论序《温热暑疫全书》
- 杯状风速计《预防医学》
- 北梨甘蔗《医方考》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