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十年来中西医在香港的消长
自从抗生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以后,西医有了一种新武器,中医在内科领域所拥有的优势已大不如前。西医出身的张公让先生,1960年5月间曾在《中国新医药》第五十一期发表《二十年来中西医在香港之消长》一文,文章指出:“据老一辈的医界一般意见,二十年来中西医在香港是中消西长。二十年前每一条街道,都有很多中药店,西药房则寥寥无几。但是二十年后则中药店日渐减少,西药房则日渐增多;中医生的生意也是如此,中医生的生意日渐减少,西医生的生意则日渐增多,尤其是西医廉价诊所设立以后。”
香港中医多用学徒式传授新人,战前潘陆仙、陈伯坛、陈庆保等人都曾设帐授徒,但设备简陋,教材贫乏,无法与今天中国内地、台湾的中医学院相比。中医团体公开设中医药讲座,最先由香港中华国医学会(香港中医师公会前身)卢觉愚等人提倡。香港的中医学院多在夜间上课,战后成立的中医学院有多间,包括王道、汉兴、现代、复旦、香港及各中医师公会附设的学院等等。现在硕果仅存的除中医公会会立学院之外,仅得中国国医学院、菁华中医学院两家,历史也最悠久。九十年代初期,第一家全日制的私立香港中医专业学院(佛教法住学院附属机构)正式诞生,另一所由香港中医学会附设的中医学院同时成立,学院还设有专修课程。
战后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中药研究中心。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多次举办过中医药课程,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近年亦设办中医药证书课程,有些中医药团体经常举办中药展览,市政局图书馆长期与中医团体合办中医讲座,新近成立的香港科学馆也有中草药、针灸部份材料展出,对扩大中药的影响有一定的作用。
五十年代初期,内地著名中医学者大批涌到香港定居,南北人材荟萃,这是香港中医人材最鼎盛时期。1953年间,香港中医界首次与国际东方医学者展开交往,当时西德针灸学会副会长许米特博士(HeribertSchmidt)东渡日本,投身汉医大家大敬节门下,以一年时间学习中医《伤寒论》。是年3月途经香港返国时,香港中医药团体联同在湾仔英京酒家作出盛大欢迎,中医药界人士逾千人赴会,情况非常热闹。香港报章更以相当大的篇幅连篇累牍报导许米特博士此次访港的新闻。《星岛日报》有一篇特稿,题目是《是抬头的时候了》道出了中医界几十年来蕴藏在心上久而欲吐的郁闷。
1955年4月2日至3日,日本东洋医学会在日本京都大学召开第六届学术大会,香港有些中医团体首次接获此类国际学术大会请柬(注:大会用个人名义发出的请柬,香港中医界共有张公让、陈存仁、谢永光、罗世民四人接到此项邀请)。从五十年代开始,香港已逐渐成为国际重要商埠,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五十年代中期,香港针灸界邀请日本针灸名家中谷义雄博士一行十人来港讲学,为港日两地学术交流奠下基础。1973年9月27日至29日,第三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在韩国汉城举行,香港首次派出一行廿多人由谢永光教授率领的代表团参加,此后香港的中医界不断组团至国际展开交流活动,但以这一次为嚆矢。
七十年代由于世界掀起“针灸热”,加上此地一位脑科西医创造针刺戒毒成功,引起世人瞩目,为中医针灸界带来一片空前未有的兴旺。短期培训针灸班的设立,有如雨后春笋,不少外国人专程来香港取经。
虽然针灸的疗效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承认,根据最新报导,针灸已传播一百三十个国家,但香港的中医针灸专家还未获得应有的地位。1985年7月16日至19日,世界卫生组织在香港召开“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中国针灸学会派出庞大的代表团由鲁之俊会长率领来港主持会议。作为东道主的香港,有关当局推派出席的代表只是西医,并非对针灸学独有专长的中医。
七十年代末期,内地开始推行开放政策,八十年代中国内地与香港中医界的学术交流增多。1984年8月香港中医界首次参加全国第二届针灸针麻学术研讨会。1985年谢永光应邀参加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周年院庆,同时应该院图书情报中心三届学术年会之邀在会上作专题报告,这是香港中医首次上北京作学术交流。1986年11月20日至22日,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北京召开中医证的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少数外国学者被邀请参加,香港方面有谢永光、刘祚田两人被邀请出席。1987年12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期间,谢永光应中华医学会、苏州医学院邀请作专题报告。1990年11月全国第一间针灸陈列馆在长沙市湖南中医学院成立,谢氏被聘为针灸陈列馆顾问兼湖南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 五十年来中西医在香港的消长《中国医学通史》
- 五十难《难经悬解》
- 五十七难《难经》
- 五十难《难经》
- 五十七难《难经悬解》
- 五十六难《难经悬解》
- 五十七痏《中医词典》
- 五十六难《难经》
- 五十三难《难经》
- 五十九痏《中医词典》
- 五十三难《难经悬解》
- 五十九难《难经悬解》
- 五十四难《难经》
- 五十九难《难经》
- 五十四难《难经悬解》
- 五十九刺《中医词典》
- 五十五难《难经》
- 五十二难《难经悬解》
- 五十五难《难经悬解》
- 五十二难《难经》
- 五十一难《难经》
- 五十动《中医词典》
- 五十一难《难经悬解》
- 五十八难《难经悬解》
- 五十营《黄帝内经·灵枢》
- 五十八难《难经》
- 五十营《灵枢悬解》
- 五十八 《丹溪心法》
- 五十营《中医词典》
- 五尸方一十一首《外台秘要》
- 五十营《内经评文》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