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验诊断学
光谱技术是临床化学检验中最常用的检测技术。
五十年代初期,国内使用的多为杜氏目测比色计,五十年代后期引进了光电比色技术,最初使用的是581型光电比色计以后发展为分光光度计,二者主要不同在于光电比色计的光波由泸光报分离出近似于单色光的光波带。
光谱技术的又一发展是分子荧光光谱技术在化学检验中的使用。
六十年代初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和尿中钙和镁离子以来是光谱技术的又一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火焰光度法是一种将试样流液喷入火焰引起原子激发的光谱分析法,常用于测定血中钾、钠离子、矽金属的分析。
七十年代到入电位分析法,亦称离子选择性电报法,由于新型电化学传感器——膜电报的出现,制成了许多具有良好选择性的指示电报,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钾、钠离子测定仪器和血气分析仪,使临床抢救危重病人时迅速了解患者电解质和血气变化,及时得到合理治疗。
电泳技术用于蛋白质的研究具有重要地位,五十年代以区节电冰为主,以后逐渐发展了移动界面电泳,等建电泳,等电聚焦电泳等,至对电泳载体进行多种改进,从单纯的泸缄,琼脂,聚内烯酰胺凝胶到醋酸纤维素膜,使电泳技术应用更为广泛。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生化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强的特点,已广泛用于遗传性疾病,肿瘤寄生虫病的诊断以及病毒、细菌感染的检测。
五十年代前几乎研究微生物的工作统称细菌学。以后发现除细菌外的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等在医学上的重要地位,均归属微生物学,细菌的分类一直以伯捷氏(Bergey)分类法的传统分类,由于电镜,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等新技术的应用,对细菌的超微结构,化学组成,生物学性状及种系发生上的亲绿丢侄有了新的认识。
五十年代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比较简单,六十年代后逐渐推出新的实验技术。在细菌分离培养鉴别技术方面,由原单一的37℃培养到以后根据各种细菌生长特性推出35℃~36℃、42℃、22℃以及4℃培养孵菌,并推出二氧化碳孵箱,在厌氧菌培养方面,除厌氧箱的不断改进外,还发明了厌氧袋,厌氧缸的培养法,在细菌的生化鉴定试验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细菌生物化学试验。
七十年代后,用理化方法进行分析,其基础是光散射机发光技术,色谱技术,电子技术,免疫及放射技术等,从而发展了许多自动化仪器,利用光散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仪器可以进行药物试验,革兰氏阴性杆菌的鉴定及过速过筛细菌尿。
气相色谱技术在细菌检验中主要用于分类鉴定和快速诊断二个方面,电阻抗技术主要用了微生物的鉴定,临床标本的快速检查,阻抗法用于菌血症和菌尿症以及链球菌感染等的快速检查,对血培养中常见的生长迅速的细菌一般于10~15小时培养后即可检出,尿标本一般在2~4小时内即能出现有意义的阻抗变化,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细菌鉴定的时间。细菌检验微量化反应系统是近几年推出的新的实验技术,它由10~24项生化指标组合而成,通过对一系列标准菌株的生化测定,编写成编码系统,把待测细菌的生化反应进行编码,从标准编码系统查出相应细菌从而作出鉴定。
支原体是一群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生物,国内在七十年代初对支原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八十年代已从人泌尿生殖道分离到支原体,到九十年代初已建立较完整的支原体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免疫学实验技术是实验诊断学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门技术,五十年代初免疫学检验主要是血清学检验,六十年代后,免疫学理论有了飞速发展,尤其对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细胞系选择学说理论推动下,免疫学实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血凝技术是免疫实验较常用的一种检测技术,六十年代已广泛地用于病毒血凝和间接血凝中,反向血凝检验测定抗原始于1956年,但发展不快,自七十年代开始,反向血凝技术在国内逐渐问实际应用发展,并获得较好结果,如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流脑抗体,传染性肝炎患者的肝炎表面抗原,以及血吸虫病患者的血吸虫抗原等,在我国城乡被广泛应用。
免疫酶技术是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免疫实验技术,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乙型肝炎标记物的测定,甲型肝炎抗体测定,丙型肝炎抗体测定,使传染性肝炎病原学诊断、治疗、预后以及对传染性的判断均有很大作用。
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统组分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等一系列测定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测定技术问世,为免疫诊断学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组织相应性抗原或称人类蛋白细胞抗原(l lA)的发现与测定为人类器管移植的成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血液学实验技术是实验诊断的基本组成部份,它包括血细胞形态学,各种贫血的实验诊断技术,出版与血液有关的实验诊断技术以及血型与血实验技术,近几十年来均有较大的发展,血细胞形态采用直接观察血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的方法是很早就用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造血功能。
各种凝血因子检测技术,为诊断因凝血障碍所致的出血性疾病,捷供诊断依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七十年代形成的一系列实验诊断技术,使诸如休克,感染,创伤等引起的出血表现,针对其出血机制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实验诊断学《中国医学通史》
- 实验药物《实验动物科学》
-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中医名词词典》
- 实验研究《预防医学》
- 实则泻之《中医名词词典》
- 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预防医学》
- 实则泻之《中医词典》
- 实验性研究《预防医学》
-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中医名词词典》
- 实验室质量保证概述《临床基础检验学》
- 实胀《中医词典》
- 实验室诊断《医学微生物学》
- 实胀《医宗金鉴》
- 实验室研究《实验动物科学》
- 实胀《金匮翼》
- 实验室血液检查《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实胀《儿科萃精》
- 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实胀《幼科心法要诀》
- 实验室检查《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实者泻其子《中医词典》
- 实验室检查《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实证《中医名词词典》
- 实验室检查《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实证《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实验室检查《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实证《中医词典》
- 实验室检查《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实证《医学实在易》
- 实验室检查《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实证《中医诊断学》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