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吴有性对传染病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吴有性生活时期,由于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疫病连年猖獗流行。吴有性目睹当时疫病流行、死亡枕籍的惨状,世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温疫论评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2,164),于1642年编著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专著——《瘟疫论》,给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对传染病理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吴有性对传染病的病因学认识——杂气论

吴氏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病原观点——杂气论。其要点可归纳为:

1、杂气是有别于六气的一种物质。吴氏在《瘟疫论》自序中,开头第一句就断然否定了六淫致疫的可能性,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有性把这种不同于六气的异气称作杂气,虽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吴有性不可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这些病原微生物,但他肯定杂气是一种“无象可见”、“无声无臭”的物质。这一创见,是对传染病病原学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特别在十七世纪中叶细菌学尚未出现之前,吴氏竟有这样独到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

2、杂气致病的传染性、流行性和散发性。《瘟疫论》云:“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说明杂气致病具有传染性,而且可以引起大流行。“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另一种情况是“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众人等,然考其证,甚合某年某过众人所患之病,纤悉相同,治法无异。”这是对传染病散发的逼真描述,并告诫切勿以发病人数较少,未形成大流行而误诊为非传染病

3、杂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例如“……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也正因杂气的种类不同,对人类或禽兽是否致病的情况也不一样。

4、痘疹与疗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杂气所引起,“疗疮、发背、疽、流注、流火、丹毒,与夫发斑、痘疹之类,以为诸痛痒疮皆屑心火……,实非火也,亦杂气之所为耳”。吴氏把传染病的病因和外科感染疾患的病因联系起来,突破了历代“属心”、“属火”之旧说,对防治外科感染性疾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吴有性对传染病的分类和流行规律的认识

传染病的分类上,他提出了常疫和疠疫的概念。所谓疠疫,就是诸如“瓜瓤瘟、疙瘩瘟”者,来势凶恶,“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而且他还联系疫病既有轻重之异,于是认为杂气有优劣之分,杂气之优者,可不致病或致病力很弱,杂气之劣者,不但可致病,且毒力很强。他把杂气中致病力强、传染性大的,又叫做“疫气”、“疠气”或“戾气”,说明杂气的毒力应有强弱的不同。

吴有性在《瘟疫论》中对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也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

1、“方隅有厚薄”指出某些传染病的流行有区域性。

2、“四时有盛衰”指出传染病的流行有季节性。一年之中,各种疫病,各有其盛衰的时间。

3、“岁运有多寡”指出了某些传染病的流行有周期性、起伏性,各年的流行范围和程度,并不完全相同。

(三)吴有性对传染病的病机学认识

吴氏认为人体感受杂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杂气的量、毒力与人体抵抗力:“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吴氏还认为杂气通过口鼻侵犯体内:《瘟疫论·原病》指出:“邪自口鼻而入”,“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所谓天受,是指通过自然界空气传播。传染则是指通过患者接触传播。这种来自临床实践的见解,与现代医学的观点也颇相吻合,

吴氏还认为入侵人体的杂气,潜伏在膜原而发病,提出“邪伏膜原”之说,“邪伏膜原”是吴氏根据瘟疫初起的憎寒壮热,脉不浮不沉而数等症侯群,用以说明其病变部位的一种方法,并以此作为他创制达原饮三消饮方剂治疗疫病的理论依据。

此外,吴氏还提出瘟疫病的传变以及临床表现,因感邪有轻重,个体有差异,故有表里先后之不同,归纳为“其传有九”,并认为出现发斑、战汗、自汗等,是邪从外解,为病情好转的表现;如果出现胸膈痞闷、腋胀、腹痛、热结旁流、谵语、唇焦,舌黑、苔刺等,是邪从内陷,为病变趋向恶化的征兆。这对临床掌握病情变化的轻重,判断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吴有性对传染病治疗的独特见解

吴氏对传染病的治疗提出了“客邪贵乎早逐”的基本原则,主张“急证急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明确指出攻下法“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告诫医者“注意逐邪,勿拘结粪”,“凡下不以数计,有是证则投是药。”这种有邪必逐、除寇务尽的观点,是符合急性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的。

吴有性还强调病因治疗,排除致病因子,并且提出了以物制气,“一两只须一药之到,而病自己”的设想,在寻找治疗传染病的特效药物迈开了新的一步,虽然限于历史条件,他在研究特效药物方面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但是他的创新精神是可贵的。

如上所述,杂气学说的内容是相当全面的。吴有性关于温病学的真知卓见和诊治经验,丰富了温病学说的内容,为后来温病学说的发展和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吴有性对传染病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2. 吴有性《中医词典》
  3. 吴又可法(摘要)《伤寒指掌》
  4. 吴应汤《中医词典》
  5. 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温病条辨》
  6. 吴燡《中医词典》
  7. 吴萸熨《中医词典》
  8. 吴亦鼎《中医词典》
  9. 吴预生疯症治效《仿寓意草》
  10. 吴仪制主政尚卿先生患肺经痰火症更兼鼻衄《孙文垣医案》
  11. 吴豫《中医词典》
  12. 吴医汇讲《专治麻痧初编》
  13. 吴源《中医词典》
  14. 吴医汇讲《中医词典》
  15. 吴越人《中医词典》
  16. 吴曜泉翁乃媳痉厥变幻证治之奇《程杏轩医案》
  17. 吴云间《中医词典》
  18. 吴仰玄先生患胃脘痛痛彻于背痛时冷汗如雨《孙文垣医案》
  19. 吴正伦《中医词典》
  20. 吴延龄《中医词典》
  21. 吴之英《中医词典》
  22. 吴雪舫先生左胁下红块大如鸡子旁有小菩蕾作疼予作肝胆两经有热毒治而愈《孙文垣医案》
  23. 吴中翰汉源先生肠风下血腹中微痛《孙文垣医案》
  24. 吴婿疟中又中热治效《仿寓意草》
  25. 吴中岳孺人疫后坏症《孙文垣医案》
  26. 吴序《医暇卮言》
  27. 吴仲峰脾泄《孙文垣医案》
  28. 吴序《本草便读》
  29. 吴州《中医词典》
  30. 吴序《活幼心书》
  31. 吴朱萸汤(加减吴朱萸汤)《妇人大全良方》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