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儿科学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一)小儿腹泻病

我国对小儿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四季分明,腹泻发病各季度,各月发病不尽相同,通过历年资料显示我国腹泻发病,每年有两个高峰:一为6、7、8月称夏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致病性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另一高峰是10、11、12月称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九十年代以来,一般性细菌性腹泻显著下降,而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却有增加趋势。据302医院报道5年中沙门氏菌感染增加5倍。其中鼠伤寒及婴儿沙门氏菌感染,成为当前儿科关注的问题。

腹泻的治疗,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成功的解决了小儿腹泻脱水的液体疗法,大大地降低了死亡率。八十年代初又大面积推广使用了ORS液病法。我国治疗腹泻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肠道正常菌群紊乱,使腹泻迁延或加重。现在一致认为有70%左右的水样便腹泻为病毒产毒素细菌引起的,可以不用抗生素,可采用液体疗法,中药等综合疗法。抗生素仅适用于粘液,脓血便的患儿。

八十年代初兴起的群体行为科学是控制小儿腹泻病的好办法。我国7省妇幼卫生示范县小儿腹泻预防研究取得成功。

(二)小儿肾脏病

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病死率在五十年代初期在30%以上,以后由于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有效地控制继发感染,又采用了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较长期随访,病死率已下降到10~17%。七十年代以来,在加用免疫抑制剂(最常用的是环磷酰胺)的部分病例,病死率又进一步下降到3%以下。

1975年5月召开了儿科肾脏疾病科研协作组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协作组织。制订了“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和治疗的建议”1981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小儿肾脏疾病科研协组第二次会议,对1979年方案进行了修改。为以后统一诊断和分型,开展发病情况调查,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小儿血液病

缺铁性贫血

中央卫生部自1986年5月颁发了《小儿四病防治方案》,其中包括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方案。根据全国小儿营养性贫血防治研究协作组12个省市32,940名小儿调查,血红蛋白<12g者占55.5%,8省市7,499名小儿调查,血红蛋白<11g者占39.9%,可见我国小儿贫血的患病率是相当高的。部分地区小儿膳食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喂养方法不当是贫血的主要原因。

急性白血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小儿白血病缓解率极低,更不能长期生存。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小儿白血病的缓解率可达90%,但发生率亦达90%。到了七十年代后期,由于联合化疗和骨髓移植等项技术的发展,国外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5年持续完全缓解率已达65~70%,部分长期缓解病例可被认为已经治愈。1980年我国完成了第1例小儿急性髓性白血病的骨髓移植。1989年起,他们采用PCR技术监测残留白血病,研究TCRr,TCRS、IgH作指导化疗及“分子复发”的信号,取得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年以上生存率达80%,急性髓性白血病达70%成绩,使大多数白血病患儿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四)小儿传染病

麻疹

1957年北京的病毒学者利用2~7个月胎儿的肾脏组织和猴肾单位层细胞等二种组织培养方法,成功培养出一株病毒、并试制灭活疫苗。1958年上海病毒学者在猪身上进行麻疹试验,获得成功。自1960年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制成标志着我国对麻疹预防走上了新的阶段。现在麻疹疫苗广泛应用,使易感儿的发病率更降至3%以下。

脊髓灰质炎

1957年我国的病毒工作者从国内12个地区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63株病毒,其中Ⅰ、Ⅱ、Ⅲ型病毒分别为56.4%,30.3%及14.3%上海从344分类及中分离116株Ⅰ型83.6%,Ⅱ型12.9%,Ⅲ型3.5%;北京从303例患儿粪例中分离132例Ⅰ型27.2%、Ⅱ型69.2%,Ⅲ型3.6%。

自1960年我国开始用国产脊髓灰质炎口服减毒活疫苗以来,全国大中城市2个月至7岁的小儿服用液体疫苗的人数达4千多万。1962年又试制成功了糖丸疫苗,在1963年经过1千多万人的试用,说明它是容易保存、运输和服用的一种剂型,便于农林及远郊区工矿地区应用。

结核病

1950年在北京开办卡介苗工作人员实习班,大力开展卡介苗接种工作,至1958年底,接种卡介苗的已达10,508,429人次。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90%。由于大规模的预防接种和其它预防工作的逐渐开展,小儿结核病的感染率与发病率明显降低,结核性脑膜炎与粟粒性肺结核已大为减少。由于预防的同时对结核病采取积极的治疗,小儿结核病死亡率已显著减少。

中毒型痢疾

1958年以来,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终于采用了人工冬眠疗法,使该病的病死率降低到5%左右。1963年我国儿科工作者对人工冬眠疗法作了进一步改进,缩短了人工冬眠的诱导时间,积极降温,进行企业的液体疗法,使本病的病死率继续下降。1961年上海钱潮等人报告了用大剂量阿托品静脉注射的方法来改善血管痉挛状态,4年治疗145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1.37%。同样也有助于治愈率的提高。

乙型脑炎

自从石家庄中医治疗乙型脑炎,取得显著疗效以后,以北京市儿童医院为例1948~1954年间以西医方法治疗乙型脑炎,病死率为13.2~25.2%;自1955年起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为辅,病死率逐渐降低至1958年底为5.9%。随着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该病的发病率大为降低。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儿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2. 儿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3. 儿科遗尿白浊《冯氏锦囊秘录》
  4. 儿科问候《女科旨要》
  5. 儿科用药论《温病条辨》
  6. 儿科胃肠道疾病《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7. 儿科诊法概要《中医儿科学》
  8. 儿科四诊应用《中医儿科学》
  9. 儿科证治附方《笔花医镜》
  10. 儿科舌病《冯氏锦囊秘录》
  11. 儿科之诊法《儿科要略》
  12. 儿科目病《冯氏锦囊秘录》
  13. 儿科治法概要《中医儿科学》
  14. 儿科论治《笔花医镜》
  15. 儿科肿胀《冯氏锦囊秘录》
  16. 儿科论《医原》
  17. 儿科总论《温病条辨》
  18. 儿科临床中的心理问题《医学心理学》
  19. 儿寐不寤《中医词典》
  20. 儿科痢疾《冯氏锦囊秘录》
  21. 儿寐不寤《儒门事亲》
  22. 儿科疾病的情绪因素《医学心理学》
  23. 儿鸣腹中《奇效简便良方》
  24. 儿科喉病《冯氏锦囊秘录》
  25. 儿捧母心《中医词典》
  26. 儿科风药禁《温病条辨》
  27. 儿捧母心《女科切要》
  28. 儿科耳病《冯氏锦囊秘录》
  29. 儿脐血出《中医词典》
  30. 儿科盗汗自汗《冯氏锦囊秘录》
  31. 儿乳痔《奇效简便良方》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