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
一、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调查
在我国近代,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是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全国各地区流行的急性传染病及严重寄生虫病有数十种之多,由于旧中国的医疗卫生机构中能及时报告疫情的为数甚少,因而对于疫病的实际蔓延情况无从获悉,本世纪30年代,我国医学家为了解疫病的流行情况,以制定防治对策,曾对19种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作了调查。当时卫生署与卫生实验处合作,选定19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的蔓延情况作为调查范围。选定的疾病为:钩虫病、姜片虫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炭疽病、丝虫病、鼠疫、天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黑热病、狂犬病、霍乱、伤寒及副伤寒、麻风、回归热、斑疹伤寒、白喉、疟疾、猩红热。
在全体29,468名病人中,按各种病加以比较,以疟疾为最多,计14,742人,占全体19种病的50.2%;其次为钩虫病,占13.1%;再次为伤寒、黑热病、白喉等。各医院报告霍乱共73人,但都未经过细菌学诊断,仅可作为疑似症。
在地域分布方面只能观察其大概情况。钩虫病以华南为最多,华中次之,华北最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及白喉以华中为较多。血吸虫病及姜片虫病仅局限于华中,在华南及华北均极少。黑热病及猩红热以华北为最多,华中次之,华南最少。麻风及疟疾均以华南为最多,华中次之,华北最少。天花及斑疹伤寒各处相差不远。
以上19种传染病及寄生虫的流行情况,调查只有一年,数量不多,虽与实际流行情况有不尽符合之处,但亦可以窥知当时在医药卫生极端缺乏下的一般重要疾病的大概情况,可供当时医药卫生事业规划参考。
二、主要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
前已述及,我国近代的天花、鼠疫防治工作已初步展开。同时对其它主要的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也陆续进行。如1932年,海港检疫总管理处兼办的中央霍乱局,收集各地的疫情,并进行实验室检验,将霍乱列为海港检疫疾病之一。
疟疾在我国全国范围内流行甚广,危害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健康,丧失其劳力。应元岳比较全面地综合了全国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指出疟疾在我国以间日疟为最普遍,次之为恶性疟,但在北纬35℃以北,似无病区的存在。三日疟散见于各地,其病区较为疏散。此外,学者对我国疟蚊的种类、疟原虫的种类均有研究。疟疾的治疗以奎宁为主要的治疟药品,曾在海南岛及我国南方适宜地区试种奎宁,迄无成绩,一直仰赖于国外的输入。至于扑灭疟蚊等预防本病传播的措施,限于农村的经济衰落,在民不聊生的旧社会里是极难做到的。
血吸虫病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蔓延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广大地区,为国民经济之大患,人民健康之威胁。虽然一些地区开展了血吸虫病的防治,如灭虫卵、治疗病人、灭螺、提倡使用胶皮靴及橡皮手套等,但由于农民贫困,大多数难于实施的。
黑热病在我国是一个严重的病灾,它和血吸虫病、疟疾和钩虫病一样严重地危害着我国人民,称为寄生虫病中的四大家族。黑热病在我国沿海各省流行,从1875年开左右开始,到1949年已有约近80年的历史。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里,尤其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省黑热病盛行,农村中劳动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随时都可以遭受疾病的侵袭。1934年卫生署的卫生实验处派姚永政、孙志戎、蒲南谷等组织黑热病防治队到江苏进行调查。在淮阴地区的农村里发现82%的村庄都有黑热病,几乎每家有一两名病人。有的病村里黑热病患者的人数竟占人口总数的32%,可见当时的流行状况是十分严重的。于是,卫生署派蒲南谷、孙志戎等到清江浦设立黑热病防治所,开展防治工作。
1923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所设的钩虫病委员会向全国各大医院及医学院校进行中国各地钩虫病流行的调查,调查发现钩虫病在我国的流行是极为广泛。本病的重要病理变化为贫血,主要是由小肠粘膜出血所引起,严重的钩虫传染可以引起大量失血。儿童长期患本病,易引起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侏儒症,严重感染的孕妇易引起早产或死胎。但在旧中国始终没有筹划实施过规模较大的防治措施,只有少数医学工作者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工作。
血丝虫病在我国的流行有很久的历史,血丝虫病在我国温热带,低平面流域各省,如山东、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省都有流行。血丝虫病的分布与各该地区的地势和气温有很大关系,我国内部高原各地很少发生此病。丝虫的传播媒介为蚊虫,丝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灭蚊和治疗。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经常蚊、蝇遍地,灭蚊工作是很难做到的。治疗丝虫病所用的西药——海群生和卡巴胂,药价高,疗程长,效果差,贫苦群众是负担不起的。
我国麻风流行情况缺乏详细的调查,约略估计为100万人。麻风疗养工作始于1867年汕头教会医院,首建患者的独立住所。以后全国各地陆续设立丁一些麻风院。当时医药无能为力,只能使患者安居待毙。据1935年中国麻风协会的报告,1934年募捐6万元,在上海郊区建立麻风院,于过去两年内从菲律宾运来的治疗麻风药物,配给全国的麻风院及诊所,对于无钱医治的病人免费赠送给。1934年发给江西、南昌麻风院、广东的海南的海口麻风院、湖南的兴化麻风院、江苏如皋的李、傅两代麻风诊所和广东的较泰康麻风院。同时编发订风季刊,发送全国各地。

- 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国医学通史》
- 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传染病》
-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百病自测》
- 急性出血性疾病《急诊医学》
- 急性单纯性胃炎《消化病学》
-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百病自测》
- 急性胆道病《急诊医学》
- 急性肠梗阻《中医词典》
- 急性胆道蛔虫症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神经病学》
- 急性胆囊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病理学》
- 急性动脉栓塞《急诊医学》
-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医学心理学》
- 急性动物实验中常用的手术方法《实验动物科学》
- 急性病毒性肝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急性肺部感染的X线检查与诊断《急诊医学》
- 急性扁桃体炎后的急性肾炎《免疫与健康》
- 急性肺水肿《急诊医学》
- 急性扁桃体炎《耳鼻咽喉外科学》
- 急性肺水肿《急诊医学》
- 急性扁桃体炎《自我调养巧治病》
- 急性肺水肿的X线检查与诊断《急诊医学》
- 急性扁桃体炎《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急性肺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急性扁桃体炎《手穴手纹诊治》
- 急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病学》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科学》
- 急性风湿热《百病自测》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百病防治》
- 急性蜂窝织炎《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