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
一、西医眼科学的传入
1807年英国传道会派马礼逊来广州传教,1820年他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船医李文斯敦在澳门开设诊所,治疗内、外科疾病,兼治眼科疾病,西方医学传人中国之时,也是西医眼科传人之时。这是因为当时欧洲眼科施行白内障手术已较为成功,正好成为教会医生的医疗手段。182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眼科医生郭雷枢来华,在澳门首创眼科医院先后五年,治疗了众多患者,颇受欢迎。
1834年,美国派传道医生伯驾来广州,次年开办广东眼科医院,后更名为博济医院。不久他以带徒弟的方式,训练了三名中国医助,除做眼科手术外,也兼做外科手术,其中关韬在做白内障手术方面,颇负盛誉。继伯驾之后,1855年嘉约翰来广州,在华50年,除诊治眼科病人之外、于1880年翻译出版了《眼科撮要》一书,1881年,在他翻译出版的《外科手册》中第六卷为眼科手术。此外传教医生还翻译有《眼科治疗学》、《付氏眼科学》、《屈光学》等。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初,有的医院虽有眼科,但人数很少,并且大都是外国医生,这是因为当时各教会医院只能以带徒弟方式造就医生。这在数量和质量上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要。1866年,广州博济医院首先成立一医校,教学内容虽有眼科,但设备简陋,学生人数很少。
二、我国现代眼科学的建立
20世纪后,各类医学院校相继成立,这些学校在成立之初,年制不同,教材不统一,虽都设有眼科课程,但内容极不一致,且多与耳鼻喉科在一起,内容简陋。1918年北京协和医学校才开始将眼科与耳鼻喉科分开,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眼科专科。当时任眼科教授的是李清茂(1884~1946),他是我国早期眼科专任教授之一。他1924年开办眼科进修班,一改过去完全用英语授课的方法,开始用中文授课,并翻译了《梅氏眼科学》作教材。当时参加者20余人,这些人多数成为我国西医眼科的主要力量,对促进我国现代眼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许多我国有志之士到欧美或日本专攻眼科归来,为我国眼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最著名的如李清茂、陈耀真、罗宗贤、毕华德、刘宝华、石增荣等。
20世纪初,在我国各地,不仅大城市,在较边远的中小城镇也建立有眼科,出现了一些以眼科为重点或眼科专科医院。其中成立较早的是北京同仁医院,1886年美国美以美传教会在教堂旁设立了一个小的眼科诊所,1903年扩建为一小的医院,由于当时美籍院长贺庆是一眼科医生,于是眼科得到特殊发展。1929年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及口腔医学院的眼耳鼻喉科医院成立,是我国最早的专科医院之一,并于1931年开办两年制的眼耳鼻喉科训练班(研究生班),为培养专科人才作出了贡献。1932年创建的顺德府公教医院(亦名仁慈医院),是以治疗眼病为主兼治其它科疾病的专科医院,医院还实行巡回医疗为附近农村治疗病症,颇受群众欢迎。该院几经扩建至1939年已发展至病床60张,成为当时较大的农村专科医院之一,即今河北省邢台眼科医院前身。
为促进眼科学的发展,1932年毕华德等于北京,周城浒、刘以样等在上海,其后陈耀真等于济南,先后成立了地方眼科学会。1937年,中华医学会开第四次全国大会时,成立了全国眼科学会,选举周诚浒为第一任眼科学会会长。1929年毕华德等在北京组织创刊眼科专号于《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翌年又发刊《中华医学杂志》眼科专号,前后共只出刊10余期。在东北高文翰、石增荣等曾创刊《中国眼科杂志》,但不久即因“九一八”事变而停刊。眼科专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直至1950年才创刊。

- 眼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眼科心身问题《医学心理学》
- 眼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眼科心法要诀《中医词典》
- 眼科用药次第法《银海精微》
- 眼科论《明目至宝》
- 眼科针灸要穴图像《针灸易学》
- 眼科检查法《眼科学》
- 眼科针灸要穴图像《审视瑶函》
- 眼科疾病的理疗《理疗学》
- 眼科诊法《中医眼科学》
- 眼科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眼科正品合用药味并制法《古今医统大全》
- 眼科常用中药《中医眼科学》
- 眼眶《眼科学》
- 眼科常用外用中药《中医眼科学》
- 眼眶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眼科常用辨证方法《中医眼科学》
- 眼眶骨《中医词典》
- 眼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 眼眶骨膜炎《眼科学》
- 眼科、耳鼻喉科《中国医学通史》
- 眼眶骨膜炎及骨膜下脓肿《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眼科《中医词典》
- 眼眶骨痛《中医词典》
- 眼科《中国医学通史》
- 眼眶骨痛《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眼科《中国医学通史》
- 眼眶寄生虫病《眼科学》
- 眼科《中国医学通史》
- 眼眶外伤《眼科学》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