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一、疾病的诊断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殷商时代,人们己开始注意对疾病的诊断,从对甲骨卜辞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主要是应用迷信手段,祈求神灵来判断所患之疾病,但卜辞终究为人所造。如:“丁己卜,贞:亡(无)降病”。降病,即患肛肿病也;“贞:今夕其雨病”。雨病,即六淫阴阳风雨晦明中之雨淫症也。到西周时人们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逐渐摆脱巫的束缚。如《周礼》记载:“以五气、五声、五色胝(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功。”这说明西周前后,在诊断疾病方面,已开始涉及到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内容。

“五气”,郑玄注为“五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五声”,司马迁的解释生动而具体:“故音禾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五色”,郑玄注:“面貌青、赤、黄、白、黑也。”“九窍”多家注为“耳、目、鼻、口及前阴、后阴。”“九藏,”多家注为“心、肝、脾、肺、肾及胃、膀胱、大肠、小肠。”对“九窍”、“九藏”的认识,殷商甲骨卜辞及《尚书·盘庚》篇,已有诸多脏器之名。西周时的“九窍”、“九藏”之说,是在殷商时期对人体解剖认识基础上的总结,并反映了西周的脏腑不分,统称“藏”(即脏)的特点。

《周礼》所载有关“四诊”内容非常实际,是完全以病人的内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的,没有丝毫的神秘味道,为以后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重视诊断疾病的基础上,已开始强调病历的书写。《周礼》“凡邦之有疾病者,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这些病历资料虽未保存下来,但说明病历记载在我国的历史是极其悠久的。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疾病的诊断《中国医学通史》
  2. 疾病的预防策略《流行病学》
  3. 疾病的治疗《中国医学通史》
  4. 疾病的相关性《思考中医》
  5. 疾病的转归《中医基础理论》
  6. 疾病的时间分布《预防医学》
  7. 疾病的转归《病理生理学》
  8. 疾病的时间分布《流行病学》
  9. 疾病的自然史《预防医学》
  10. 疾病的人群分布《预防医学》
  11. 疾病多生于夏《友渔斋医话》
  12. 疾病的人群分布《流行病学》
  13. 疾病方一十六道《温热暑疫全书》
  14. 疾病的慢性阶段《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5. 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原因《预防医学》
  16. 疾病的急性期《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7. 疾病符号的分布及其意义《百病自测》
  18. 疾病的概念《病理生理学》
  19.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病理生理学》
  20. 疾病的分布《预防医学》
  21. 疾病监测《流行病学》
  22. 疾病的分布《流行病学》
  23. 疾病监测《预防医学》
  24. 疾病的地区分布《预防医学》
  25. 疾病流行的强度《流行病学》
  26. 疾病的地区分布《流行病学》
  27. 疾病命名《中医外科学》
  28. 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流行病学》
  29. 疾病时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病理生理学》
  30. 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观察《预防医学》
  31. 疾病时的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病理生理学》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