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放射医学
1956年,谢志光教授、汪绍训教授,创造了汪一谢氏公式,测量国人心脏表面面积的预计值。这一研究,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成果之一。此外有一些作者分析总结了支气管肺癌的漏误诊原因,其中X线表现不典型,肺结核合并肺癌,发生于炎症或结核瘢痕之上的瘢痕癌,隐匿型肺癌等。由于CT的普及,使得纵膈病变的定位更加准确。八十年代后期,设备的进步,HRCT出现,使人们能在活体上观察到肺小叶的结构,因而对于肺弥漫性病变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李铁一教授在关于胸部影像病理基础的研究中,在国内首先介绍了完全复原肺标本的固定方法,对X线,CT检查进一步的认识病变的发生、发展、发生部位以及解释影像学表现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八十年代中期,戴汝平教授在国内开展了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开展的项目还有肺A栓塞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瘘,动脉导管未闭栓堵术,经皮穿刺球囊扩张瓣膜成形术治疗二夹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狭窄。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广大了传统放射医学的范筹,其发展和水平,几乎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在研究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综合诊断中,发现我国人群中,主动脉夹层慢性病例(78%),明显多于急性和亚急性,其中又以Ⅲ型夹层(66%)明显的多于Ⅰ型和Ⅱ型。
1964年,王云钊教授等首创了中国墨汁骨血管造影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了血源性感染的好发部位,扩展方向及侵入关节的解剖学基础。此后又对骨折进行微血管研究,提出骨痂形成主要来源于膜内和软骨成骨的两种方式。深入地探过了血管与成骨之间的关系,地方病是解放后的研究重点。钱致中教授于1955年提出了大骨病的X线分型,此分型对以后的大骨节X线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王云钊、莫东旭教授等详细的研究了大骨节病软骨坏死的病理形态和X线征象的演变规律,并根据大骨节病的546块骨的X线,病理所见,概括地总结出大骨节病的20个基本X线征象。这些研究,使我国的大骨节病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氟骨症的研究中,提出氟骨症的六种基本X线表现。如骨质硬化,疏松、软化、关节退变、韧带钙化和间断性地生长障碍线等。关于佝偻病的早期诊断问题,王云钊教授提出尺桡远侧干骺端边角突出,先期钙化带部位出现紊乱骨小梁等是佝偻病早期诊断的定性征象,修正了以往延用的X线诊断标准。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在骨关节肿瘤等方面的研究也最得了令人注目的进展。
神经放射学是伴随神经外科发展和进步而发展的。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国内主要开展了头颅,五官的X线研究,脑血管、脑室造影等研究。这些研究与国外同期开展的工作相差不大。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CT、MRI、DSA等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国内的神经放射学发展迅猛,基本上与国外神经放射学发展同步。在推动国内神经放射学发展方面,吴恩惠教授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于六十年代初,消化道的检查方法,主要以传统的粘膜法,充盈法和压迫法主为。进入七十年代后,双对比造影法的广泛应用,使显示胃肠道粘膜面的细微结构成为现实,其检查范围包括咽部、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和结肠,大大地提高了病变和肿瘤的检出率。目前该检查方法已基本普及到了基层。关于双对比成像原理及其胃肠道粘膜面细微结构的研究方面,采用模型实验,仪器测量等方法,对胃肠道的、结肠粘膜的正常、异常形态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亚小沟、次小沟、蚕形小区、跨过线等现象,指出在临床诊断中对小凹、小沟应较小区形态、大小更应予以重视。有人将异常胃小区分为增生型、萎缩型、糜烂型、破坏型等四种类型。这些研究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腹部放射学的另一贡献是首次可用放射解剖学方法,获得了肝三角韧带将左肝区域分隔为左肝上前,上后两个间隙,澄清了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长期争论。在此基础上有关左膈下脓肿的新的分型和各型的X线特征,诊断原则及标准。又首次提出网膜囊的解剖变异,是由腹膜反褶形成的隔膜,是导致网膜囊肿局限于下部分或上部分重要解剖基础,此项研究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并为发展新兴的边缘学科——腹部放射解剖作出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CT、MRI、DSA等不断地被应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关于肝肿瘤的微血管结构和血供研究,林贵教授在国内外首次提出门静脉参与肝癌血供的问题,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有重大价值。在血管的介入性治疗方面,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肝癌的治疗方面,其中化疗 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腹部的血管成形术,出血与外伤的介入治疗,非血管性和介入诊断治疗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腹部的实验性研究方面,国内应用自汉的X一氰基丙酸做了实验性动脉栓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应用中药做为肾血管的栓塞剂进行了实验和临床研究受到一致好评。

- 放射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放射学检查与诊断《急诊医学》
- 放射源及其设备《放射诊断学》
- 放射学检查《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放射治疗《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放射学检查《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放射诊断学》
- 放射性药品申报资料和要求《中药法规》
- 放射治疗的种类《放射诊断学》
- 放射性药品的管理《医院药学》
- 放松功《减肥新法与技巧》
-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核酸探针《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放松功《老年百病防治》
- 放射性胶体金的制备方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放松功《中医词典》
- 放射性活度《核、化学武器损伤》
- 放线菌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放射性核素数据《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放线菌病《病理学》
- 放射性核素肾图《物理诊断学》
- 放线菌素D《药理学》
- 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途径与吸收《核、化学武器损伤》
- 放血疗法《中医词典》
- 放射性核素检查《神经病学》
- 放杖木《证类本草》
- 放射性核素检查《心脏病学》
- 放杖木《本经逢原》
- 放射性碘标记《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飞《中医词典》
- 放射性碘《药理学》
- 飞奔怪病《奇方类编》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