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肿瘤科
1949年以来的四十多年间,中医治疗肿瘤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五十年代,尚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曾有个别人报告中医可以治疗肿瘤,如在1959年全国肿学术会议上,有人提出所谓“神农丸”可治疗如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的报告,但这仅仅是零散的临床验案,缺少系统整理,但却可以认为是现代医学史上利用中药治疗肿瘤的先声。
六十年代,在“文化革”命前,药学界掀起了从中药中筛选具有抑制肿瘤生产的药物,同时也有人研究用中药复方进行治疗。
七十年代,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事业开始步上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道路。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我国科学的春天,中医药治疗肿瘤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也开始走上轨道。1978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学术协作会议,掀起了全国协作性的中医治疗肿瘤研究,迎来了八十年代这方面的成果和长足的进步。其表现为对肿瘤的治疗原则进行研究以探明其治疗机理,并进而扩大其治疗适应证。还从中医学的角度对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诊断学等进行探讨。中医学结合化疗、放疗对肿瘤的研究也大大促进肿瘤治疗学的进步。在这一段时期,不仅有全国性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全国性学术会议的召开,还陆续出版了不少中医肿瘤学方面的综合性专著如郁仁存《中医肿瘤学》、钱伯文《肿瘤的辨证论话》、李岩的《肺瘤临证备要》等等,还有中医治肿瘤治则研究专著出版,如潘明继《癌的扶正培本治疗》等,充分表明中医肿瘤研究已发展到一定的深度。
(一) 肺癌
上海中医学院曾用中医药的治疗作用与化疗的作用进行随机分组对比治疗,结果中医药治疗组(共30例为鳞癌,31例为腺癌)的一年生存率,鳞癌达66.7%,腺癌为53.8%;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65和323天;用化疗方法治疗共30例鳞癌,31例腺癌,其一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3.3%、23.8%和204、192天,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七、八十年代以来治疗肺癌的新趋势显示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认为这种疗法比单纯中医药或单纯西医药的疗效都要优越得多,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经过七年的资料积累,共研究了392例Ⅲ、Ⅳ期肺癌的治疗,其方法即同西医化疗与中医药相结合,其两年生存率达46.2%,三年生存率达10.5%,五年生存率达2.1%,其中优生存期为9个月,平均生存期为14.1个月,而早于此报告的310例原发性肺癌用中医药治疗的结果,一年生存期43.2%、二年生存期为11.29%,三年生存率5.16%。四年生存率为1.61%,五年生存率为0.64%,其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平均生存期为12.6个月。
除临状研究之外,八十年代以来,对肺癌的证型与症状体征等的表现有关系,也进行过一些研究,其中如不同证型的舌象、不同证型的疗效与预后都有密切关系,这些研究都是通过病理学、生物化学及其他实验手段进行研究,并得到验证的。
(二)消化道癌
在七十年代,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曾报导有6例患者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接受手术治疗,均为晚期胃癌,他们对这几例患者进行带癌治疗,所用的治疗原则包括理气、活血、化瘀、消食、清热、解毒等,结果这6例晚期胃癌均出现带癌存活达七年以上。不久,又有报告提出:用中医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因不同原因不能做手术切除的胃癌共68例,他们对病人辨证后分为痰气凝滞、瘀毒内阻和脾胃虚寒这三种证型,然后对证治疗。结果显示:存活一年以上者共32例,占55.1%,存活2年以上者16例,占27.5%。
八十年代以后,与手术配合者,大多是以中医药调理,术后增强体力及抵抗力,争取早日手术,术后则提高免设,延长寿命。一个有代表性的报告表明,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在应用“扶正冲剂”(健脾益肾方)与化疗合并治疗术后晚期胃癌方面,证明此方能提高化疗完成率,减轻化疗对骨髓的抑制及免疫抑制反应,同时也能减轻胃肠道的反应;提高机体机能状况及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八十年代后期还有报告对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观察对比研究,认为此类型患者之有青紫舌者占54%(101/186例),淡白舌者仅为26.3%(49/101例)。这些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胃癌不仅从治疗的角度做了不少工作,也逐步由治疗走向预防。
食管癌,五十年代曾有报告用验方治疗,取得疗效。但这类报告尚缺少科学的验证和研究,缺乏说服力。六、七十年代尤其是六十年代初期,虽也有一些零星的报告,也都比较粗放,个别病案或病例太少,不能说明问题,但少数病例在中医的探索治疗过程中,却也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如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在1970年以前就曾治疗这两例病人,均为晚期食管癌,其中一例存活6个年头零1个月,另一例存活三个年头。
八十年代初,多数报告均认为,单独中医、或单独西医(如放疗、化疗),均不如中西医结合的效果理想。如有报告把100例中晚期食管癌分成三组,其中单纯放疗50例,放疗加中药治疗28例,放疗加化疗22例。其结果显示,尽管三组的近期疗效并无明显的差别,但如以三年存活率进行比较,则其效果就有差异了。如以三年存活率计,单纯放疗组为10%(5/50),中药加放疗组则为35.7%(10/28);如以五年存活率进行比较,前者为2.9%(1/50),而后者达21.4%(6/28),充分说明结合组的效果较理想。
(三)肝癌
六、七十年代对肝癌的治疗,也多采用化疗和中医药治疗的方法。据一份报告表明,在1045例肝癌患者中,六十年代的一组,其治疗采用放疗化疗,用中医药者较少,但七十年代的一组,一则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明显增多,而放、化疗与对症治疗者明显减少,表明中医药的重要性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在上升。
与此同时,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也在提高,这是由于它的疗效比较理想。这里的中西医结合,主要是指用中医药配合放疗或化疗。如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医院从1966-1975年十年间治疗的668例为接受中西结合疗法,另以同期的病例308仅接受支持,疗法或对症疗法做对照。Ⅱ期肝癌患者,其1年存活率在中医药组为36.5%,5年存活率为12.5%,Ⅲ期患者的一半存活率为6.3%,都比对照组为好。如果以中医治则划分,该研究认为以健脾理气为理想。
还有对八十年代在肝癌中医药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报道,认为八十年代的治疗效果也有进展,如全国21个单位统计,用中医药治疗,一年生存率1973为5.4%;而到1981年已提高到10~20%。
(四)妇科肿瘤
以最常见的子宫颈癌为例,在八十年代以后,各地报告这方面材料较多,且效果多较理想。
治疗方法大多用外治法,即局部以中药治疗。所用中药处方有多种不同,多为腐蚀剂。其中较为常用的为“三品”饼盛杆。此处方出自明代《外科正宗》,由明矾、白砒、雄黄、没药配制而成。江西省妇女保健院因此法在1972~1984年期间共治疗早期宫颈癌220例,其中原位癌共156例。鳞癌64例。均获近期治愈,经严密随访,未见有复发者,其中的155例随访达5~10年,均获五年以上治愈率。
北京方面的报告用“催脱钉”局部治疗,效果也不错。此药由山慈菇、枯矾、砒霜、麝香组成。一组报告(北京妇产医院)治疗44例,近期疗效达71.7%;另一组报告(广安门医院)治疗11例,其中3例属中期病例,都获临床治愈,随访1~5年,无一例复发者。
中医药治疗宫颈癌,还应用于经放射治疗导致为直肠炎,这种后遗症在临证中颇为常见,病人痛苦。中医药治疗采用辨证论治方法,分成肝热下迫、温热下注、脾虚泄泻等不同类型予以施治,有报告其疗效达99%。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仅次于宫颈癌,一般不主张用中医单独治疗,而多认为手术后化疗加上中医药,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如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因此法治疗134例用“人工牛黄散”再加上辨证汤剂治疗,其五年生存率达88.8%,其中Ⅰ期患者可高达95.3%。中医辨证常分成肝郁气型、热毒蕴结型及肝肾阴虚型三种,分别治疗,可取得较理想效果。
鼻咽癌在五、六十年代,曾有报告单纯试用中医药治疗,虽然在一程度上缓解症状,但最终效果都不理想。十年动乱时期,这方面的工作很少有进展的报告。进入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医药的治疗转入与放疗相配合的阶段,如1978年在湖南邯州召开了全国鼻咽癌会议,就将鼻咽癌的中医药治疗分成放疗前和放疗后两部分,放疗前分三型,分别以清热润肺、清痰散结、疏肝泻火、软坚散结、及清热解毒、平肝凉血为治则,以提高患者接受放疗的及对放疗的耐受性;而放疗后的中医药治疗则分别辨证,以滋阴生津、清热泻火、益气养阴、扶正培本、及调理脾胃的治则。到八十年代末,鼻咽癌的五年生存率,单纯放疗为30-40%,如分段进行化疗,这一数字可提高到49%,而配合中医药治疗,并能长期坚持者,可高达58-68%;已较八十年代初有所提高。九十年代,这一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还将进一步有所提高。

- 肿瘤科《中国医学通史》
- 肿瘤抗原《医学免疫学》
- 肿瘤免疫《医学免疫学》
- 肿瘤抗原《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肿瘤模型的复制方法《实验动物科学》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医学免疫学》
- 肿瘤胚胎性抗原标志物《临床生物化学》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病理学》
- 肿瘤患者的免疫反应《免疫与健康》
- 肿瘤所引起的阴道出血《急诊医学》
- 肿瘤坏死因子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肿瘤特效验例闻见记《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肿瘤坏死因子《医学免疫学》
- 肿瘤特效验例闻见记《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肿瘤坏死因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肿瘤脱落细胞的形态特征《临床基础检验学》
- 肿瘤坏死因子《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病理学》
- 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病理学》
- 肿瘤细胞的异型性《病理学》
- 肿瘤发病率的种族差异《医学遗传学基础》
- 肿瘤细胞怎样“逃脱”免疫监视《免疫与健康》
-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病理学》
- 肿瘤相关抗原的放射免疫检测《物理诊断学》
- 肿瘤的治疗《外科学总论》
- 肿瘤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的作用《实验动物科学》
- 肿瘤的诊断方法《外科学总论》
- 肿瘤抑制基因《医学遗传学基础》
- 肿瘤的异型性《病理学》
- 肿瘤疫苗《免疫与健康》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