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科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秦汉时期为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汉淳于意对内科杂病的认识与诊疗水平较之前代都有显著提高,尤其辨证论治思想的确立与运用,使内科杂病的学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在具体病证的认识上,对虚劳、肺痰饮等辨证论治均有了比较系统阐述的病例。淳于意“诊籍”、《治百病方》、张仲景《金匮要略》等是这一时期与内科杂病有关的重要医学文献,尤其后者对内科杂病的理论认识与诊治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在内科杂病方面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

(一)淳于意“诊籍”中的内科杂病病案

西汉初淳于意所著的《诊籍》中,所记以内科杂病居多,有风蹶、热蹶、风瘅、疟、风瘅客脬、迥风、沓风、热病、中热、痹、肾痹、气鬲、气疝、涌疝、牡疝、肺消瘅、肺伤、伤脾气、遗积瘕、蛲瘕等,其中以消化系统疾病为最多。如“痹(肝肿大)”一案,淳于意为齐王诊病,记录了“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症状,先后用火齐粥和丸药治愈。还有“涌疝(二便闭结)”,“风瘅客脬(二便难)”,“迥风(急性腹泻)”等案,在认识上均有所提高,“肺消瘅”一例,是消渴病最旱的医案。案中不仅记载了病因、证状及治疗经过,并以“形弊”、“尸夺”形象地描述了消渴重症患者形体消瘦的典型症状。

(二)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与内科杂病

春秋以前,临证医学基本上还处在朴素经验的阶段,治病以单味药物为主。尔后《内经》的出现,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春秋战国以后,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五十二病方》和《治百病方》两书中所载医方,几乎全是复方,其中已孕育着辨证施治的雏形。从单味药到复方,从朴素的经验到复方配伍理论的形成以及复方的广泛应用,是临证医学发展中的一个进步。

《金匮要略》是医学史上第一部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专著,它集中地展现了当时在内科方面的临证水平。书中按每类疾病的共性进行分证,重点阐述了痉病中风、历节、虚劳、肺痈、咳嗽上气、胸痹、积聚、痰饮、水气等近30种病,为后世治疗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书还最早确立三因致病的病因学说,丰富了内科杂病的病因学说。《金匮要略》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运用了脉证合参,发展了诊法,从而在内科杂病方面确立了脉证并重的诊断原则,提高了内科的诊断水平。该书保存了大量的有效方剂,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沿用。同时,该书对内科急症也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如对痉证、中风、历节、暴喘、胸痹、腹痛、急性出血都有比较实际的认识,而且提出了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张氏所记载的急救方法,如救治自缢的抢救技术——人工呼吸法及注意事项与现代方法从基本理论和生理、解剖要求没有两样,这是十分突出和难能可贵的。又如救卒死用薤捣汁灌鼻和救溺死方,在东汉时期应当说都是很先进的创造。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2.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3. 内科发展学《中国医学通史》
  4.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5. 内科疾病《中国医学通史》
  6.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7. 内科疾病的理疗《理疗学》
  8.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9. 内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10.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11. 内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12. 内疽要诀《华佗神方》
  13. 内科杂病《中国医学通史》
  14. 内疚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15. 内科杂病《中国医学通史》
  16. 内灸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 内科杂病《中国医学通史》
  18. 内灸《中医词典》
  19. 内科治疗《医学遗传学基础》
  20. 内灸《中医词典》
  21. 内窥镜检查《泌尿外科学》
  22. 内镜检查《物理诊断学》
  23. 内窥镜检查中的心理问题《医学心理学》
  24. 内镜活检快速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5. 内溃《冯氏锦囊秘录》
  26. 内景综要《类证治裁》
  27. 内昆仑《中医词典》
  28. 内景证治(计八证)《外科证治全书》
  29. 内昆仑《中医词典》
  30. 内景详解《顾松园医镜》
  31. 内劳宫《气功外气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