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针灸科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汉代针灸学术,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继续取得发展。

淳于意是西汉初期的著名医学家,他从公乘阳庆、公孙光等战国时期老一辈医家那里继承了针灸学术,并将其传授给高期、王禹等人。针灸学在《难经》中占着重要的地位。《难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学理论有一定的充实和提高。在西汉时期,刘胜墓出土的九枚医用金针和银针,亦标志着针灸用具的显著进步。《后汉书·郭玉传》的记载,有涪翁、程高、郭玉等一派互为师承的针灸家撰著《针经》、《诊脉法》等,互相传授,虽然均已失传,但涪翁“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的高超针术仍得以流传。程高学于涪翁,并将所学针灸技术传与郭玉。郭玉在东汉和帝(89~105年)为太医丞,在针灸上不仅具有“一针即差”的本领,而且还深刻地认识到“针有分寸,时有破漏。”他认为“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说明在针刺治疗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已获得显著的疗效。

西汉末至东汉延平(8~106)年间,在针灸史上出现一部名著《黄帝明堂经》;即《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腧穴学专著。隋唐之间,曾先后两次由政府下令,加以修订,规定为针灸医生的必修课本,并流传到日本等国,对后世中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威汉代医简》有九枚医简涉及针灸,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留针时间较长,可达“炊米一升顷”之久,简文共载有三里、肺俞二穴。其泉水,从上下文看亦当为穴名,但不见于后世针灸著述。肺俞穴,似为脾俞穴的误记。三里穴,原简作“时下五寸”亦与今穴不同。简文还谈到刺灸与年龄的关系,这也是其他针灸著述所未见的。《黄帝虾蟆经》是一部论述四时刺灸禁忌的专著,全书有十分之七的内容为插图,其中有一幅全身谨避针灸的人体图,是按六十甲子交替排列的,共有六十个禁刺部位。

华佗亦长于针灸。史载:”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或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拔针,病已行差。”形象他说明了针刺是否得气和疗效的关系。曹操“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张仲景对针灸亦有独到见解,以伤寒为例,发热恶寒,……,寸脉浮紧,大渴欲饮,自汗便利的宜刺期门;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热除脉迟,身凉下满,……,亦宜刺期门。在69条有关条文中,以刺期门主治为最多,张仲景在针灸操作方法上也有所发展,如针刺与温针、烧针、艾灸等,并各有比较明确的适应症。如所论之“可刺”、“不可刺”、“可灸”、“不可灸”、“可火”、“不可火”等,专篇论述针灸的忌宜,成为张仲景针灸学说的又一特点。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针灸科《中国医学通史》
  2. 针灸科《中国医学通史》
  3. 针灸科《中医词典》
  4. 针灸科《中国医学通史》
  5. 针灸疗法《中医词典》
  6. 针灸科《中国医学通史》
  7. 针灸疗法《中医眼科学》
  8. 针灸科《中国医学通史》
  9. 针灸门《普济方·针灸》
  10. 针灸科《中国医学通史》
  11. 针灸伤《针灸聚英》
  12. 针灸科《中国医学通史》
  13. 针灸失传论《医学源流论》
  14. 针灸经穴模型《中医词典》
  15. 针灸手《针灸素难要旨》
  16. 针灸禁忌法《备急千金要方》
  17. 针灸手宜得其入《古今医统大全》
  18. 针灸禁忌第一(下)《针灸甲乙经》
  19. 针灸死《洗冤集录》
  20. 针灸禁忌第一(上)《针灸甲乙经》
  21. 针灸铜人《中医名词词典》
  22. 针灸禁忌《医学入门》
  23. 针灸铜人《中医词典》
  24. 针灸禁忌《子午流注说难》
  25. 针灸为什么能治病呢?《中医之钥》
  26. 针灸吉日《普济方·针灸》
  27. 针灸须药《普济方·针灸》
  28. 针灸黄胆法《备急千金要方》
  29. 针灸须药《针灸资生经》
  30. 针灸歌《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31. 针灸须知《喉科秘诀》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