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气功和养生
(一) 气功功法的研究
气功这一名词,据考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此前并无此名。据说此名与河北省的刘贵珍有关。他曾通过练内养功的方法,治好了自己的胃溃疡病,受到河北省及唐山市有关方面重视,并推广这一方法以治疗各种慢性疾病。这一情况也逐渐有关卫生部门的注意,当1955年12月卫生部创建中国中医研究院时,对刘贵珍推广这一治疗方法进行了表彰。次年,刘贵珍就在我国第一所气功疗养院,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任院长。气功这一名词就此传播开来,,并成为一个正式的名词推广应用。
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气功传播的初期,主要在临床中应用,大多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
十年“文革”可以说是气功遭难磨劫的停滞阶段,由于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加上社会上有少数人混水摸鱼,使气功的声誉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一学科在“文革”中被归入“四旧”的范畴,真正的气功科学也受到严重的摧残,其发展处在低潮。
“文革”结束以后,各地的气功研究所、室纷纷恢复重建,也有一些新建的部门,气功科学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上半期,气功科学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认为气功练功师能发放外气,并以之治病的观点。如1979年,《自然杂志》首先刊登文章,提出外气的物质基础是“微粒流”、“红外辐射”,是一种电磁波,低频磁倍号等,认为这就是外气的科学依据。此后,这种研究逐渐普遍起来。全国各地有不少科研工作者不仅对传统气功治病进行研究,还对外气的科学根据作了不少实验研究,1988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医学气功学术讨论会议”。国内气功,流派林立,仅北京就有多种气功学术团体成立,全国更难计其数,气功单位截止89年至少已有80个,有代表性的气功刊物至少也有8种。
在八十年代末期在国内一些影响较大的传媒都刊登某些大学、研究机构或著名人物,均进入末认为外气具有物质基础的争鸣园地,与此相对立的是有些研究者反对气功有所谓外气的存在,并把这种外气为“伪气功”,认为所谓“外气”治病,纯属心理暗示。这就形成了气功学界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双方观点尖锐对立,直到目前,其争论仍在继续。
八十年代以来,与对气功外气是否存在的争论相陪伴而出现的种种现象,如耳朵认字、特异功能、远距离发气可改变物质分子结构或治病、以及大规模万人以上的带功治病等等,在社会上也有一段颇为盛行,其中也不免夹杂一些社会渣滓,借“气功治病”混水摸鱼,暴敛钱财的江湖骗子。九曲黄河,泥沙俱下,使得对气功学术争鸣的潮流平添几分复杂性。这就是八、九十年代我国气功学的现状。
(二)气功的临床应用
最初,气功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胃下垂、高血压病、冠心病等,还有用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和青少年近视眼的。对某些慢性疾患还曾获得较理想的效果。对消化性溃疡,开始时,一般以症状及X射线钡餐检查评定疗效,有的报告提到龛影消失、症状改善,临床有效率达98.3%,龛影消失率82%,临床治愈率为77.4%,无效者仅1.7%。对于胃下垂,也曾有报告在五年间观察252例用气功治疗,发现患者治疗后的胃张力普遍好转。胃的位置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平均上升6.35cm,个别病例完全复原。对高血压病患者,多数研究系以气功做为综合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发现对血压具有降低及稳定作用并能巩固疗效。对照研究表明,凡进行气功锻炼治疗者比不接受气功组的患者,在随访四年的观察中,气功组疗效保持在86.6%~95.6%之间,而对照组逐年下降,仅有70.7~76.7%患者有效。气功锻炼还具有预防脑卒中的作用。如有报告对294例原发性高血压从六十年代以气功开始治疗,随访达15~22年之后发现,气功组总的死亡率(由于脑卒中)为19.3%,而未进行气功锻炼对照组则为41.7%。气功锻炼具有明显的预防脑卒中的作用。
气功对冠心病治疗的研究,也是起于六十年代,认为气功锻炼有助于减少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发作。对肺结核患者,练功也可使结核病灶减轻,进步率可达到58%。
以上是文革前应用气功对一些常见临床慢性病治疗的情况。十年内乱中,对气功的研究基本上陷于停顿,更有把气功作为落后守旧的对象批判者。
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全国各地气功组织不断成立,甚至遍及国外及港台地区;气功刊物遍地开花,治疗机构和研究单位不断增加。影响较大的气功机构如上海气功疗养院、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杭州钱江气功医院、北京中医学院气功研究所,各中医学院多设有气功室,研究机构也多设有气功研究室(科),刊物较有影响的也不少,如《气功》、《中华气功》、《中国气功》、《东方气功》、《气功与科学》……多达数十种。气功治疗各种疾病,在临床各科也继续深入发展。有人对气功在乙型慢性肝炎患者HBsAg阳性者,练功2-8个月,十例中八例阴转,说明气功治疗这方面正在深入;其他如呼吸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眼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 气功和养生《中国医学通史》
- 气功保健《中医养生学》
- 气功减肥的方法《减肥新法与技巧》
- 气功、坐禅是否能治病呢?《中医之钥》
- 气功减肥的机理《减肥新法与技巧》
- 气功《中医词典》
- 气功减肥法《减肥新法与技巧》
- 气功《老年百病防治》
- 气功疗法《医学心理学》
- 气功《中医名词词典》
- 气功偏差《气功外气疗法》
- 气膈《金匮翼》
- 气功推拿《中医词典》
- 气膈《中医词典》
- 气功外气动态现象的肌电图观察《气功外气疗法》
- 气隔《华佗神方》
- 气功外气对蟾蜍心脏活动的影响《气功外气疗法》
- 气高《中医词典》
- 气功外气对家兔奥狄氏括约肌紧张度的影响《气功外气疗法》
- 气感与气效应《气功外气疗法》
- 气功外气作用于针体对家兔奥狄氏括约肌肌电的影响《气功外气疗法》
- 气疳《幼幼新书》
- 气功治病实验谈《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气疳《中医词典》
- 气功治病实验谈《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气府三百六十五《类经》
- 气骨蒸三方《外台秘要》
- 气府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气蛊《奇效简便良方》
- 气府论《素问悬解》
- 气鼓《四圣心源》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